哎,说到评课这件事儿,刚入行的老师是不是经常一头雾水?明明听了整节课,笔记本记满三页纸,结果要写评语的时候,愣是憋不出几句完整的话,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让人又爱又怕的活儿——小学数学教师评课到底该怎么写?
一、评课到底评什么?先搞明白方向!
很多人上来就埋头写"教师教态自然""学生参与度高",结果写出来像套话大全。评课的核心其实是三个点:
1、教学目标有没有精准落地——比如这节课是要教会"分数的加减法",最后学生能不能独立完成练习题?
2、教学过程是否科学合理——就像做菜,食材再好,火候不对照样糊锅,比如教乘法口诀,是直接让学生死记硬背,还是用数轴可视化操作?
3、师生互动有没有真实发生——举个栗子,老师问"3×4等于多少",全班齐声喊"12",这不叫互动,叫集体复读机,得看有没有学生提问"老师,为什么3×4和4×3结果一样?"
去年听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公开课,有个细节特别典型:老师拿着三角板问"这是不是角",学生齐刷刷说"是",结果课后测试发现,三分之一学生把三角形顶点当成了角,这就是典型的目标没达成,评课就得抓住这种细节。
二、手把手教你怎么写评课记录
(1)观察阶段:带着放大镜进教室
别急着记板书内容,重点关注这些:
✔️时间分配比例——比如新知识讲解15分钟,练习20分钟,这个结构合理吗?
✔️关键教学节点——像教"周长公式"时,老师是直接给公式,还是让学生用毛线围图形自己测量?
✔️突发状况处理——上次看到个案例,学生突然问"为什么圆没有周长公式",老师当场用绳子绕圆演示,这就该记下来。
建议准备个简易表格:
时间 | 教学环节 | 亮点/问题 | 学生反应 |
9:05 | 导入 | 用分披萨视频 | 3人举手提问 |
9:15 | 新授 | 未区分直线与线段 | 2人混淆概念 |
(2)分析阶段:别当复读机,要当CT机
新手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描述现象不分析原因,比如看到学生做题错误率高,不能只写"练习效果不佳",而要拆解:
🔍是例题讲解不够透彻?比如教"鸡兔同笼"时,老师只讲了列表法,没教假设法
🔍还是练习设计梯度不足?比如直接从2步应用题跳到5步综合题
🔍或者是课堂纪律影响注意力?比如后排学生一直在玩尺子
举个真实案例:有老师教《认识钟表》时,课件上的时钟都是整点时刻,结果作业里出现"7:55",超过一半学生画成时针指着7、分针指着11,这时候评课就要指出"教具缺乏非整点案例"这个关键问题。
三、评课话术的避雷指南
(1)别用万能彩虹屁
"教态亲切""准备充分"这种话说了等于没说,试试这样说:
✅ "导入环节的超市购物情境,让价格比较具象化,但建议增加电子支付等生活场景"
✅ "小组合作时,第三组两位同学全程未参与,可能需要调整分组策略"
(2)批评要裹着糖衣
直接说"你这节课很失败"绝对翻车,换成:
☯️ "概念讲解部分用了15分钟,如果压缩到10分钟,就能给操作活动留出更充分的时间"
☯️ "学具袋里的圆形纸片如果换成可撕贴纸,可能更方便学生理解等分概念"
记得上学期评李老师的《面积计算》,我说了句"要是能把瓷砖铺地的动画改成学生实地测量教室地板,参与感会更强",后来他们班真带着卷尺去操场了,效果特别好。
四、新手常踩的5个坑
1、只说优点不提建议——校长看了以为在写表扬信
2、用专业术语堆砌——什么"高阶思维""建构主义",听得人云里雾里
3、忽视个体差异——盯着学霸的反应,没注意后排发呆的学生
4、评价标准一刀切——用高年级标准评价低年级课堂
5、忘了教学本质——课件再炫,学生没学会就是零分
上次听课遇到个极端案例:老师用AR技术展示立体图形,孩子们光顾着抢眼镜,根本没注意观察面与棱的关系,这就属于技术喧宾夺主,评课必须点出来。
五、个人观点时间
干了十几年教研,最想说两句话:
第一,评课不是找茬比赛,咱们得抱着"发现一个亮点,解决一个问题"的心态。
第二,永远站在学生视角,最简单的检验方法:随机问三个学生"今天学了啥",要是都能说明白,这课差不到哪儿去。
最后送大家个独门秘籍——下次评课前,先把手机调到录像模式放在教室后排,回去看看录像里有多少学生全程低头玩橡皮,比任何评价都真实,毕竟啊,课堂就像做菜,好不好吃还得看食客的反应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