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你发现没?好多刚上初中的同学一看到历史数学就头大——这玩意儿到底是背历史故事还是算数学题啊?别慌,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先问个扎心的问题:你每次翻开课本是不是都觉得知识点像散在地上的珠子,怎么都串不起来?
———————— 先搞明白啥叫"历史数学" ————————
首先得搞明白,初中历史数学其实是个组合词,数学部分指的是代数、几何这些基础逻辑,而"历史数学"更多是在说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结合历史知识培养分析能力,举个例子吧,去年有个同学死活搞不懂勾股定理,结果老师让他查查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故事,突然就开窍了——原来定理背后有这么多有意思的发现过程!
————————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
这里要敲黑板了!初一的知识点就像房子的地基,去年教过个学生,死活不肯背乘法口诀表,结果到了初二学函数直接傻眼,咱们得这么干:
1、每天15分钟复习旧知识(别嫌烦!)
2、准备个错题本(重点记题目、错误原因、正确解法三要素)
3、画知识树状图(比如把"方程"当树干,各种解法当树枝)
举个真实案例:有个女生坚持用这三个方法三个月,期末考从68分直接飙到89分,她妈说现在孩子做作业都不摔笔了,你说神不神奇?
———————— 学活知识的关键技巧 ————————
现在咱们说点实在的,为啥老师总强调"理解记忆"?因为死记硬背真的会要命啊!比如说学坐标系,你光背"横轴是X轴"有啥用?试着这么干:
把知识点变成生活场景(比如用小区地图理解坐标系)
给数学公式编故事(比如把二次函数图像想象成过山车轨道)
用历史事件串知识点(比如用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学比例尺)
记得去年有个男生,硬是把三角函数公式编成rap,现在人家在年级数学竞赛拿了二等奖,所以说方法对了,学渣变学霸真不是梦!
———————— 工具要用对路子 ————————
现在手机APP这么多,别光拿来打游戏啊!推荐几个亲测好用的:
1、数学公式大全(带动态演示的那个版本)
2、历史时间轴生成器(能把数学发展史可视化)
3、错题拍照神器(自动归类错题类型)
不过得提醒一句,有个学生用APP查题成瘾,结果月考露馅了——工具是辅助,关键还得自己动脑子!
———————— 家长千万别这么干 ————————
这里得跟家长朋友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见过太多家长一着急就说"你怎么这么笨",这话真能毁孩子!正确的姿势是:
陪孩子玩数学游戏(比如超市比价算折扣)
定期和老师沟通(别等考砸了才联系)
把错误当学习机会(错题本要全家一起看)
上周遇到个家长,改掉了天天催作业的习惯,现在孩子反而主动学习时间多了半小时,你说这找谁说理去?
———————— 小心这些坑别踩 ————————
最后说几个新手常犯的错:
× 遇到难题就跳过去(积少成多会崩溃)
× 只做简单题找自信(这是自欺欺人啊)
× 熬夜刷题不总结(效率低到哭)
去年有个学霸就因为这三个错误,成绩从年级前十掉到五十开外,后来调整方法,现在又杀回前三了,所以说方法真的比蛮干重要一百倍!
看到这儿你可能要问:说了这么多,到底啥时候能看到效果啊?这么说吧,你要是能坚持上面说的这些方法三个月,没进步你来找我!不过话说回来,学习这事吧,就像种树——今天浇水明天施肥,可能一个月都看不出变化,但半年后绝对给你惊喜,关键是要熬过最开始那段"怎么还没效果"的日子。
对了,突然想起来个事,前几天翻到本旧笔记本,上面记着初中老师说的句话:"数学不是算数,是思维体操;历史不是背书,是时空穿越。"现在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咱们学这些不就是为了练脑子嘛,你说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