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辅书买了一堆,但成绩还是没起色?是不是觉得题目刷得越多越好?错!关键不在于数量,而是怎么用对方法,今天咱们就唠唠,新手小白怎么把一本教辅书“榨干”,让数学从头疼变轻松。
一、选教辅书就像选队友,咋挑才靠谱?
问题来了:市面上一堆教辅书,封面花里胡哨,到底该买哪本?
先别急着跟风买网红款!记住一个原则:适合自己水平的才是最好的。
1、基础弱的宝子,先看目录有没有详细知识点讲解+例题,XX基础知识全解》,别上来就挑战全是压轴题的“学霸专用”。
2、中等水平想拔高的,找分题型训练的,XX专题突破》,重点练几何证明、二次函数这些硬骨头。
3、别被“刷题神器”忽悠了!翻几页看看答案有没有解析——只有答案没思路的教辅,不如扔了。
举个栗子:我表弟初一那会儿,跟风买了本“竞赛级”教辅,结果题太难,直接心态崩了,后来换了本带视频讲解的,成绩反而上去了。
二、计划定得好,拖延症不来找
问题又来了:每天学多久?从哪儿开始学?
别一拍脑袋说“今晚怒刷10页”!制定计划要具体到时间、章节和目标。
1、每天30分钟比周末狂补3小时更有效——大脑需要反复记忆。
2、先啃薄弱章节!比如方程应用题总错,就把教辅里这部分的例题+变式题圈出来,每天搞懂2道。
3、定个“小目标”:这周彻底拿下全等三角形的5种判定方法”,完成后奖励自己一杯奶茶,动力直接拉满。
划重点:别把计划表写得像军训日程!留点弹性时间,避免完不成心态爆炸。
三、做题不是搬砖,带脑子才能省力气
灵魂拷问:为啥同样的题,别人做1遍顶你刷10遍?
因为高手都在用“三遍做题法”!
第一遍:限时做,像考试一样逼自己动脑,哪怕卡壳也别马上看答案。
第二遍:对答案时用红笔标出“关键步骤”,比如辅助线怎么画、公式怎么变形。
第三遍:隔3天再重做错题,检验是真懂了还是短期记忆。
举个反例:我同桌以前拼命刷题,同一类题错N次,后来按这个方法,两个月月考提了15分。说白了,盲目刷题不如精准复盘。
四、错题本是逆袭神器,但90%的人用错了
问题升级:错题本越记越厚,成绩却没变化?
因为你可能犯了俩致命错误:
1、光抄题不分析——花半小时抄题,不如花5分钟问自己:“这题卡在哪儿?是公式没记牢,还是思路跑偏了?”
2、不分类整理——把计算错误和难题混在一起,下次复习根本找不到重点。
正确姿势:
- 用活页本,按章节或错误类型分类(粗心计算”“几何模型不会”)。
- 每道错题旁用荧光笔写“病根”,“没看到隐藏的垂直条件”“忘了分母不能为0”。
五、别把教辅当“圣经”,学会跨界打怪
终极疑问:教辅书和学校作业冲突怎么办?
教辅是补充,不是替代。
- 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里函数题总错,就先搞定作业,再用教辅找同类题加练。
- 遇到教辅答案和老师讲的不一样?大胆去问!可能是解题思路不同,别自己瞎猜。
个人观点:我初中时会把教辅里的“秒杀技巧”和课本方法对比,比如因式分解,课本用提公因式,教辅用十字相乘,两种思路一结合,反而打通任督二脉。
六、心态稳不住,方法全白给
最后说点扎心的:很多人不是输给智商,而是输给心态。
- 看到别人刷完3本教辅就焦虑?大可不必!有人刷10本也只是原地踏步,有人吃透1本能冲满分。
- 一道题琢磨半小时没思路?果断标记,明天再战!死磕到底只会消耗信心。
真实故事:我们班学霸直到初三才透露,他其实就一本教辅反复用了三年,书页都翻烂了,但每道题旁都写满批注。所以啊,慢就是快,少即是多。
数学从来不是比谁刷题多,而是比谁“把一本教辅用到极致”,别总想着找捷径,那些看似笨拙的坚持,才是真正的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