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先抛问题,吸引注意力)
哎,你说好不容易备完课、试讲完,结果老师说“回去写个反思吧”——这时候是不是有点懵?反思到底要写啥?怎么才能写出让老师眼前一亮的东西?别慌,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小学数学试讲反思到底该怎么写!
第一趴:试讲反思到底是个啥?
(先解决基础概念问题)
你可能觉得,“反思”就是总结哪里讲得好、哪里讲得差?没错,但远不止这些!说白了,反思是让你像侦探一样,把试讲过程中的每个细节拎出来,分析背后的原因。
- 为什么学生在这个环节突然安静了?
- 那个练习题明明很简单,为啥一半人做错了?
- 我设计的游戏环节,到底有没有帮学生理解概念?
举个栗子,我之前带过一个学生试讲“分数的加减法”,一开始用PPT讲得特嗨,结果台下学生一脸懵,后来反思发现,问题出在PPT动画太花哨,反而分散了注意力,所以啊,反思不仅要发现问题,还得挖出根儿上的原因!
第二趴:为啥非得写反思?
(用提问引出重要性)
“写反思不就是走个流程吗?”——大错特错!试讲反思其实是你快速成长的秘密武器。
1、帮你避开重复踩坑:比如第一次试讲语速太快,学生跟不上,反思后下次就能调整节奏。
2、发现隐藏优势:可能你自己都没意识到,某个互动方式特别受学生欢迎,反思能帮你抓住这个亮点。
3、养成专业思维:长期坚持反思,你会自然形成“教学敏感度”,一眼看出课堂问题。
比如有个老师朋友,每次试讲后都会记录学生的表情和提问,结果半年后直接成了年级组的“教学设计小能手”,你看,反思不是任务,是投资自己啊!
第三趴:手把手教你写反思的“万能公式”
(核心干货部分,分步骤拆解)
Step 1:像录像机一样还原过程
先从头到尾回忆试讲细节,最好用手机录音或简单笔记辅助,重点记录:
- 学生反应(比如哪个环节举手人多、哪个问题冷场了)
- 自己的临场发挥(比如口误、板书错误)
- 时间分配(有没有超时或者提前结束)
Step 2:挖出关键问题,别光说“我讲得不好”
举个例子,如果你发现“讲乘法分配律时学生走神”,别只写“互动不够”,试试问自己:
- 是因为例子太抽象?(比如用苹果代替文具盒更贴近生活?)
- 还是讲解方式太单一?(比如没结合动手操作?)
- 或者提问太难,学生不敢回答?
Step 3:给问题开“药方”
找到原因后,必须给出具体改进方案!
- 抽象概念→改用学生熟悉的物品举例(比如用乐高积木演示分数)
- 互动冷场→设计选择题投票(“觉得答案是A的举手,B的举手”)
- 时间不够→提前划分重点,次要内容做成课后小任务
第四趴:新手最容易踩的3个坑
(用案例警示常见错误)
坑1:反思写成流水账
“我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这种写法老师看了直摇头!一定要聚焦关键事件,比如某个教学环节的成败,或者某个突发状况的处理。
坑2:只批评不夸自己
反思不是检讨书!比如你可以写:“虽然这节课节奏没控制好,但我用‘闯关游戏’导入效果很棒,下次可以继续优化这个模式。”
坑3:计划假大空
“下次我会更认真备课”——这种话说了等于没说!具体到动作,“下节课准备3个生活化案例,提前找5个学生试听反馈。”
第五趴:让反思价值翻倍的小技巧
(进阶方法,提升实用性)
1、对比法:同一节课设计两种讲法,试讲后对比效果,比如教“周长”时,一次用公式推导,一次用绕绳测量,看哪种更容易理解。
2、借力工具:用手机录下自己的试讲视频,观察肢体语言和表情;或者用问卷星让学生匿名反馈。
3、找“外援”:把反思发给有经验的老师看,他们的视角可能帮你发现盲点。
举个真实案例,有个新手老师用“对比法”后发现,学生对“用钱币学小数”的兴趣远高于课本例题,后来她直接把这套方法用到了公开课上,结果拿了校级一等奖!
最后唠点实在的
写试讲反思这事吧,刚开始肯定觉得麻烦,但坚持三个月,你绝对会回来谢我!教学能力就像打游戏升级,反思就是你的经验值道具,别追求一次完美,先完成再完善,哪怕每次只解决一个小问题,积累下来就是质的飞跃。
对了,下次写反思前,记得把这篇文章翻出来再看一遍——保准你灵感唰唰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