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老师该怎么带学生?这个问题估计不少刚入行的老师都在琢磨,说实话啊,刚站上讲台那会儿我也慌得很——台下四十多双眼睛盯着你,讲快了怕学生跟不上,讲慢了又怕耽误进度,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保证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理论,全是能直接上手的干货。
首先得想明白:学生为啥要学数学?
别急着翻教材啊朋友们,先问问自己这个问题,现在孩子们最常问的就是"学这个有啥用",你要是回个"考试要考",那他们绝对翻白眼,上周我班里有个男生,死活不愿意学函数,说以后要当厨师用不上,我就让他算烤面包的温度变化曲线,结果这小子现在成了函数应用题小能手,说白了,得让学生看见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连接点,他们才会买账。
第二招:把抽象概念揉碎了讲
几何证明题是块硬骨头对吧?去年我带初二,刚开始讲全等三角形的时候,教室里睡倒一大片,后来我直接搬来木工用的三角尺,让同学们自己量边长、比角度,结果发现平时最皮的几个男生反而学得最快。关键就是要把课本里的符号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 用扑克牌教概率
- 拿运动会成绩讲平均数
- 用教室座位坐标教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三板斧:别当人形复读机
有老师喜欢把例题从头到尾念一遍,这跟放录音有啥区别?上周我去听公开课,有个老师处理"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特别有意思,她先放了个短视频:游乐园过山车的抛物线轨道,然后问:"要是轨道中间有个广告牌,过山车会不会撞上?"全班马上炸锅了,连平时最安静的学生都开始讨论。抛出能引发争议的问题,比直接给答案有效十倍。
第四招:分层喂饭式教学
这个月月考成绩出来,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前十名里有三个是之前总不及格的,咋回事?原来我给他们布置的作业分了三档:
1、基础组:每天5道课本原题(必做)
2、提升组:3道变形题(选做)
3、挑战组:1道现实应用题(额外加分)
结果你猜怎么着?有学生为了做挑战题,主动来找我要参考资料。别怕分层会打击学生积极性,关键是要让他们够得着,就像打游戏升级,总得从新手村开始对吧?
第五个秘诀:错题是宝藏
上个月改作业发现个怪现象:有个女生同一类题错四次,我把她叫来办公室,结果发现她根本不知道错在哪——每次订正都是照抄答案,现在我要求所有学生准备"错题解剖本",必须写清楚:
- 当时怎么想的
- 正确答案为啥对
- 下次怎么避免
效果立竿见影,最近两次测验,她同类型题全对了。处理错题就像医生看病,得找到病根才能治本。
最后说点掏心窝子的话
教了八年数学,最深的体会是:好老师得像厨师——同样的食材,有人做得难以下咽,有人能做出满汉全席,去年教师节,有个毕业多年的学生给我发消息,说现在做程序员天天用函数,终于明白当年我为什么死磕应用题了,你看,教育本来就是延时反馈的过程,急不得。
对了,最近有个调查挺有意思的,教育部去年发布的《初中数学学习现状白皮书》显示,73%的学生认为数学老师的授课方式直接影响学习兴趣,所以说啊,咱们手里握着的不是粉笔,是改变学生对数学认知的魔法棒,别总纠结考试分数,先把课堂变成有意思的思维游乐场,其他的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