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你数学考试是不是经常卡在120分上下?明明刷了题,上课也认真听了,但就是突破不了140分大关?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这事,先别急着翻练习册,先回答我个问题——你确定自己真的吃透课本了吗?
(停顿)对,就是那个被你压在书包最底下的数学课本,很多同学觉得课本例题太简单,考试又不考原题,干脆直接刷卷子,但你知道么?去年中考压轴题最后一步,用的就是课本第三章课后习题的变形解法。课本才是命题组的灵感源泉,尤其是例题下方的"思考"小框框,那都是出题人埋的彩蛋啊!
举个真实例子:我邻居家小孩去年一模考砸了,压轴题完全没思路,后来发现那道题的核心思路,其实就藏在课本里"二次函数图像平移规律"的课后拓展题里,他重新把课本所有带星号的题目做了三遍,二模直接提了15分。别看不起基础,高楼都是打地基开始的。
那具体该咋操作呢?给你三个步骤:
1、用荧光笔把课本所有定义、定理描一遍(别嫌幼稚,考试选择题前5题全考这个)
2、把例题当新题重做(别背步骤,假装第一次见到这题)
3、整理"一句话知识点"(quot;遇到等腰三角形先找三线合一")
这时候你可能想问:"老师上课讲的难题要不要重点突破?"当然要!但得讲究策略,建议你准备个"降维笔记本",把难题拆成三部分:
第一步:这道题在考哪个知识点?(比如看到动点问题先标坐标系)
第二步:卡壳点在哪里?(辅助线不会画?函数关系没建立?)
第三步:同类题最少找3道对比练(别贪多,要练透)
比如去年有个学生总在相似三角形证明题丢分,后来发现他总漏写"对应角相等"这个关键条件,针对性训练后,这类题再也没错过。
说到刷题,你是不是经常陷入"题海战术"?告诉你个数据:把10套真题吃透的效果,绝对比盲目刷30套模拟题强3倍,建议每周做套真题时:
- 用三种颜色笔标记:✔️完全会的|❓模棱两可的|✖️完全不会的
- 重点攻克❓区域(这些才是提分关键)
- 把✖️题剪下来贴墙上,每天看两眼(视觉刺激有奇效)
考试时间总不够用怎么办?教你个绝招:给每道题设置心理闹钟,比如选择题前10题最多花25分钟,超过时间就先蒙个答案做标记,去年中考有个考生就是死磕第12题,结果后面大题都没写完,亏了20多分。考试是抢分游戏,不是学术研究。
最后说点掏心窝的话:我教过很多从110冲到140+的学生,发现他们都有个共同点——错题本不是摆设,但他们的错题本有个秘密:每道错题旁边都写着当时的心理活动,quot;这里以为要套公式,其实应该数形结合",或者"太着急看问题,漏了题干关键条件",这种"心理复盘"比单纯抄正确答案有效10倍。
(突然想起)对了,上次有同学问我:"几何辅助线到底怎么画啊?"其实有个万能口诀:"遇中点想倍长,见垂直证全等,碰角分线作对称,图形复杂就建系",把这四句话吃透,能解决70%的几何难题。
说到这突然想起来,你是不是总觉得压轴题跟自己没关系?告诉你个秘密:中考数学最后两大题的前两问,难度可能还没选择题最后一题高,很多同学看到"压轴题"三个字就吓退了,其实仔细看看,第一问可能就是个简单的待定系数法,第二问用常规的分类讨论就能拿下,真正难的第三问也就5分左右。别自己吓自己,该拿的分千万别放过。
哦对了,计算总出错这事得单独说说,有个狠招你试试:每天雷打不动练5道纯计算题,包括但不限于:
- 带根号的分式运算
- 含参数的方程求解
- 去绝对值符号的化简
坚持一个月,我保证你计算正确率能上95%,去年带的一个学生用这方法,光是计算失误就少丢了8分。
说到这,可能有人要吐槽:"方法都知道,就是坚持不下去啊!"其实我懂,谁都经历过倦怠期,这时候建议你找个"战友",可以是同桌,也可以是网友,有个女生跟我分享过她的妙招:和闺蜜约好每天互发三道难题,谁先解出来就请喝奶茶,结果俩人都考上了重点高中重点班。对抗惰性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学习变成游戏。
突然想起个重要的事:千万别小看草稿纸!建议把A4纸对折成八宫格,标上题号打草稿,这样检查时能快速定位,去年中考就有个学生因为草稿混乱,把正确答案抄错了行,白白丢了6分,血泪教训啊朋友们!
最后说点扎心的:很多同学考不到140,不是不会做题,而是总在简单题上翻车,建议每次考试前把这句话读三遍:"我承诺不跳步骤,不心算,不错写单位。"听起来很傻?但就是这么简单的承诺,让我的学生在过去三年少丢了累计327分。
(挠头)好像说得差不多了?总之记住,数学冲高分就像打游戏通关,要稳扎稳打吃透基础+精准打击薄弱环节+科学管理考试策略,别被"天赋论"带偏了,我见过太多"逆袭剧本"都是普通学生写出来的,对了,上次那个把错题本做成手账的男生,今年中考数学147,他跟我说最大的心得就一句话:"每天进步1%,坚持100天就是质变。"你品,你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