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如何评课
嘿,各位新手小白们!今天咱就来唠唠初中数学课堂怎么评课这个事儿,你是不是一听评课就头大,觉得这玩意儿可神秘啦?别慌,听我慢慢给你道来。
咱先想想啊,为啥要评课呢?其实评课就好比给一堂课做个“体检”,看看这堂课健不健康,能不能让学生学好知识,那怎么个评法呢?这里面可有不少门道。
一、看教学目标
咱得先瞅瞅老师定的教学目标合不合理,比如说,这一节课是讲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那教学目标里就得有学生会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这些方法去解一元二次方程吧,要是目标定得模模糊糊,像“学生大概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这就不行,太虚了,不好衡量学生到底学会没,咱心里就得琢磨,这目标得具体、清晰,得让学生知道学完这节课要达到啥程度。
二、看教学内容
1、准确性:数学这门学科,内容可不能出错,老师讲的定理、公式得是对的,不然就像盖房子打歪了地基,比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老师必须得把“三角形内角和为 180 度”这个铁律讲对,要是讲成别的数,那就闹笑话啦。
2、完整性:知识点不能缺胳膊少腿,就拿函数这一章节来说,不仅要讲函数的概念,还得把各种函数的图像、性质、应用都讲到,不能光讲概念就把后面的重点内容给漏了,不然学生学起来就不系统。
3、难易度:得适合学生的水平,如果讲的内容太难,像给初一学生直接讲高中的三角函数诱导公式,那大部分学生肯定一头雾水;要是太简单,又学不到新东西,像老是让初三学生做小学的四则运算题,那也没意义,所以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那个“度”。
三、看教学方法
1、讲解法:这是最常用的,老师讲得明白不明白很关键,比如在讲几何证明题时,老师得把每一步的依据都讲清楚,像“因为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所以对应边相等”,得把这因果关系给学生捋顺了,而且语速不能太快,像机关枪似的“突突突”把学生都给整懵了;也不能太慢,慢得学生都能打瞌睡了。
2、提问法: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思考,老师提的问题得有质量,不能老是问“是不是”“对不对”这种没啥营养的,比如说在讲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后,老师可以问:“同学们,生活中哪些地方能用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来找物体的高度呢?”这就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知识用起来。
3、小组合作法:现在挺流行这个,但得看分组合不合理,任务安排得当不,不能随便把学生凑一块,得让成绩好的、中等的、稍差点的搭配开,这样能互相学习,任务也得明确,像在探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时,得让每个小组成员都知道自己该干啥,有人负责测量角度,有人负责记录数据,有人负责归纳总结,这样才能合作出效果。
四、看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得吸引人,要是一上课老师就说“今天我们来讲新课”,那多没意思,可以用有趣的故事、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比如在讲概率时,老师可以说:“同学们,你们买过彩票吗?中大奖的概率是多少呢?今天就来揭开概率的神秘面纱。”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抓住。
2、新授环节:得有条理,从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来,像在讲分式的运算时,先从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入手,再讲异分母的,最后才是分式的乘除法和混合运算,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
3、练习环节:得有针对性,不能光让学生做简单的重复练习,得有基础题巩固知识,有提高题拓展思维,还有拓展题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比如说在学完勾股定理后,基础题就是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提高题可以是在一些几何图形里利用勾股定理求线段长度;拓展题就可以是和实际生活中测量不可直接到达的距离相关的问题,像测量校园里旗杆的高度。
4、总结环节:不能省略,老师得把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再梳理一遍,像在讲完数据的统计分析后,把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和应用再强调一下,让学生有个清晰的框架。
五、看师生互动
1、老师的引导:老师得像个导游,带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当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不能一顿批评,得耐心引导,比如学生在做因式分解时把公式用错了,老师可以说:“别着急,咱们再看看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是不是这里理解有点小偏差呢?”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让学生找到问题所在。
2、学生的参与:得看有多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不能只有那几个爱发言的学生在那唱“独角戏”,得鼓励更多的学生举手发言,老师可以通过眼神、语言等方式给学生传递信心,像“这位同学,你别害怕,大胆说说你的想法,即使错了也没关系。”
六、看教学效果
1、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堂提问、小测验就能知道,比如在讲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后,老师出几道不同类型的题目考考学生,看看他们会不会设未知数、列方程组、解方程组,从学生的答题情况就能看出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能力培养情况:除了知识,还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像在做完一道几何综合题后,看看学生能不能举一反三,遇到类似的题目有没有思路,这就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检验。
呢,评初中数学课得从好多方面去看,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咱新手小白刚开始可能不太会评,多听多看多琢磨,慢慢地就有感觉啦,只要咱用心去评,就能发现每堂课的好与不足,也能促进老师不断进步,让学生在数学课上收获更多知识,你说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