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生活场景开启数学启蒙
乘法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家长可以从孩子熟悉的场景入手:
分零食:给孩子6块饼干,问“如果每天吃2块,能吃几天?”
数玩具:用乐高积木拼出3排,每排4块,引导孩子发现“3个4相加就是3×4”
超市实践:买酸奶时提问“1板酸奶有8盒,买3板一共多少盒?”
二、用分步法拆解抽象概念
直接背诵口诀容易让孩子产生抗拒,建议分三个阶段渗透:
1、具象化阶段(5-6岁)
- 用纽扣、棋子等实物摆出乘法阵列
- 画格子图理解“行”与“列”的关系
2、形象化阶段(6-7岁)
- 通过数轴跳跃(如2-4-6-8)感受倍数规律
- 用百数表涂色标记2/5/10的倍数
3、抽象化阶段(7岁+)
- 制作翻翻卡练习口诀
- 玩“乘法赛车”游戏(骰子点数相乘决定前进格数)
三、游戏化学习突破记忆难点
针对孩子最易混淆的6×7、7×8、8×9等口诀,推荐3种记忆策略:
故事联想法:把“7×8=56”编成“七个矮人挖到56颗宝石”
节奏律动法:配合拍手、跳绳节奏背诵口诀
破译密码:设计乘法算式谜题,如★×3=24,让孩子推理★的值
四、警惕三大教学误区
根据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编写组建议,提前教学需注意:
1、不盲目追求速度:小学课标允许三年级前用加法替代乘法计算
2、避免孤立记忆:先理解“5×3=5+5+5”再记忆“三五十五”
3、慎用强制训练:连续背诵超过15分钟会降低神经元联结效率
五、检测学习成效的黄金标准
当孩子出现以下行为,说明真正掌握了乘法思维:
✅ 能解释“8×0.5=4”的实际意义(如半块蛋糕8元,半块价格)
✅ 会主动用乘法解决“买三本12元的书要多少钱”
✅ 发现“6×7=42”和“7×6=42”的内在关联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M].2022.
[2] 张奠宙.小学数学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8-82.
[3]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Principles to Actions[M].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