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在小学教资数学试讲中脱颖而出,必须从教学能力、课堂设计以及互动技巧三方面入手,以下是经过多位一线教师验证的实用方法,帮助考生高效备考。
一、吃透教材内容是基础
试讲题目通常选自小学数学课本,需精准把握各年级知识点的逻辑关系,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重点应放在“平均分”概念的直观演示,而非抽象计算,建议结合教参梳理每节课的核心目标,避免偏离教学大纲。
二、设计符合儿童认知的教学环节
试讲时间通常8-10分钟,需设计“导入-探究-练习-的完整闭环,例如讲解《长方形面积》时,可设置情境:“帮学校计算操场铺草坪的面积”,通过摆小正方形教具引导发现公式,关键要体现学生主体性,加入猜想、验证环节,而非直接告知结论。
三、互动技巧决定课堂温度
试讲需模拟真实课堂互动,但无需全程“无实物表演”,重点位置设计3-4次有效提问,如:“有没有不同的分法?”“这位同学的手势代表什么意思?”配合肢体语言,手指向虚拟学生的方位,眼神跟随“回答”移动,特别注意处理预设错误,“这个答案很有意思,大家觉得哪里需要补充?”
四、板书呈现思维可视化
采用“三区板书法”:左侧写核心问题,中部呈现推导过程,右侧记录学生生成的关键回答,认识钟表》试讲时,用不同颜色粉笔标注时针、分针特征,同步画出学生提到的“6点起床”“9点睡觉”等生活案例。
五、语言表达突出学科特性
数学语言需兼顾准确性与儿童化,避免说“这个公式很重要”,改为“数学家们经过很多次实验,发现了一个小秘密”,讲解抽象概念时,多用“像这样的...”“我们可以把...想象成...”等句式,配合实物或图画辅助理解。
六、实战演练的黄金法则
每天录制2段试讲视频,重点关注三个细节:是否在关键节点扫视“全班”;手势是否自然指向板书;提问后是否留足3秒思考时间,建议对照优质公开课视频,统计教师移动路线、互动频次等数据,形成肌肉记忆。
某重点小学教研组长曾分享:评委最关注的不是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而是能否从试讲中看到教师的教学敏感度,当考生能自然处理“学生突然提问”或“操作失误”时,往往能获得更高评分,备考期间可设计3-5个突发情况应对方案,例如学具不够、学生回答偏离等情况,提前演练应对话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