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师是某重点小学的数学教师,有15年一线教学经验,面对家长常问的“孩子数学题不会做怎么办”,她有一套被验证有效的解题策略,以下是她的核心方法,家长可直接参考。
一、读题阶段:抓关键词,拆解问题
杨老师发现,70%的学生解题错误源于理解偏差,她要求学生用红笔圈出题目中的数字、单位和核心要求,题目“小明有8个苹果,吃掉3个后,妈妈又买了5个,现在有多少个?”需要明确三个动作:“吃掉”“减少”、“买了”“增加”,再列出算式:8−3+5=10。
二、画图辅助:抽象问题具象化
遇到几何或逻辑题,杨老师强调用图形降低难度,鸡兔同笼”问题,学生先画圆圈代表头,再添加腿数,比单纯列方程更直观,家长可准备方格本,鼓励孩子边画边想。
三、逆向检验:用答案反推过程
完成计算后,杨老师会让学生反向验证,比如算出结果为“还剩7颗糖”,就倒推回去:“如果剩7颗,加上吃掉的5颗,原有多少颗?”若结果与原题数据一致,答案才可信。
四、分类整理错题:针对性突破薄弱点
杨老师要求学生用活页本记录错题,按“计算错误”“概念混淆”“审题偏差”分类,每周复习时,优先重做错误率高的类型,家长可协助拍照存档,利用零散时间提问关键步骤。
五、沟通技巧:如何向老师提问
学生请教时,杨老师会问:“哪个步骤卡住了?你试过哪些方法?”而非直接给答案,家长辅导时也可模仿,例如孩子不会做“24点游戏”,先问:“你用了加减乘除中的哪几种?哪两个数组合容易接近24?”
家长李女士反馈,孩子按杨老师的方法坚持三个月后,作业正确率从65%提升至89%,杨老师认为,小学阶段的核心不是追求难度,而是建立清晰的思维路径:“每一步都知道‘为什么这么做’,比刷100道题更重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