砝码是数学学习中常见的教具,尤其在认识重量单位、学习天平等知识点时,能帮助孩子直观理解抽象概念,对于家长或教师来说,利用家中材料制作简易砝码既经济又实用,以下从材料选择、制作步骤到实际应用,提供详细指导。
一、材料准备与安全性
制作砝码需优先考虑材料的均匀性与安全性,推荐使用以下物品:
1、相同规格的硬币(如1元硬币约6克)
2、废弃塑料瓶盖(洗净晾干后填充黏土或沙子)
3、超轻黏土(可塑性强且重量可控)
4、小布袋+绿豆/大米(需严格密封)
避免使用锋利金属或易碎物品,确保儿童操作安全。
二、分步制作方法
步骤1:确定基础重量单位
以“10克”为单位更符合小学课本常见题型。
- 1个黏土球=10克
- 2枚1元硬币≈12克(可略微打磨调整)
- 装30颗绿豆的布袋≈10克(需用电子秤校准)
步骤2:标准化处理
- 塑料瓶盖内填入黏土后称重,多余部分用镊子去除
- 硬币边缘用砂纸磨平,避免划伤
- 布袋缝合后浸蜡密封,防止颗粒漏出
步骤3:标记与分类
- 用防水贴纸标注重量(如“10g”“50g”)
- 不同重量可用颜色区分:红色代表10克,蓝色代表50克
- 统一存放于带分格的收纳盒,培养孩子归类习惯
三、数学实践场景举例
1、天平操作实验
将自制砝码与常见物品(铅笔、橡皮、水果)对比,让孩子记录“1支铅笔≈3个10克砝码”,建立实物与重量的关联。
2、应用题拓展
设计问题:“现有20克、50克砝码各一个,如何称出70克物品?”引导孩子思考组合叠加方法。
3、误差讨论课
通过电子秤检验砝码准确性,若发现5克以内偏差,可和孩子探讨“为什么手工制作存在误差”,渗透科学测量理念。
注意事项
- 使用电子秤校准时,需在平整桌面归零
- 定期检查布袋是否破损,防止小颗粒误食风险
- 砝码重量建议控制在5克至200克之间,过重易失去教学意义
手工制作砝码的关键在于让孩子参与过程,从称量、调整到标记,不仅能锻炼动手能力,更能深化对“克”“千克”等概念的理解,若搭配天平使用,建议鼓励孩子设计“称重挑战游戏”,用最少的砝码组合称出120克物体”,让数学真正融入生活。(观点:将学科知识与实践结合,远比单纯购买教具更有价值。)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