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崭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不少老师心里会犯嘀咕:这么多理念、要求,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差异又大,怎么才能真正用活、用好它?这份纲领性文件,绝非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指导我们精准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导航图,用好课标,关键在于理解、转化与实践。
第一步:深度研读,把握精髓
- 不是“读过”,而是“读懂”。 逐字逐句研读课标原文,特别是前言、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部分,理解国家层面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期望,关注“核心素养”(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内涵及其在学段中的具体表现要求。
- 新旧对比,明确变化。 将新课标与旧版进行细致对比,特别留意新增内容、删减内容、要求提升或降低的部分,理解变化的深层意图,是优化课程结构还是强化素养导向?这直接关系到教学重心的调整。
- 聚焦“学业要求”与“教学提示”。 这是课标最具操作性的部分,仔细研读每个主题、每个学段的“内容要求”(学什么)、“学业要求”(学到什么程度)和“教学提示”(怎么教),明确学生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层次(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等)和教学活动设计的建议方向。
第二步:转化设计,落地课堂
- 教学目标源于课标。 设计每一课、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时,首要且必须的依据就是课标中对应的“学业要求”,避免目标的随意性或仅凭经验设定,确保教学活动始终指向国家课程标准的达成,设计“小数乘法”单元目标,必须紧扣课标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中对小数乘法运算的具体要求。
- 活动创设紧扣素养。 摒弃单纯的知识灌输和机械训练,依据课标“教学提示”,设计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深度思考的学习活动,培养“量感”,不能仅靠记忆单位换算,更要设计丰富的测量、估测、比较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建立直观感受;发展“推理意识”,则需在概念形成、规律探索、问题解决中,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达思考过程。
- 情境贯穿真实问题。 课标强调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教学中应积极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热点或科学探索的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不是抽象的符号游戏,而是理解世界、解决问题的工具,购物、环保数据、游戏规则、简单工程设计等,都是好素材。
- 技术赋能深度理解。 善用信息技术,利用动态几何软件(如GeoGebra)帮助学生可视化理解图形变换与空间关系;运用编程工具(如Scratch)模拟随机现象,深化对数据分析和可能性的认识;利用在线协作平台促进学生交流分享,技术是手段,目的是服务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深度理解和探究。
第三步:评价跟进,以评促教
- 评价标准对标课标。 课堂提问、练习、测验、项目评价等,其评价标准必须与课标“学业要求”严格对齐,评价什么、评价到何种程度,都要有清晰的课标依据,避免评价内容或难度偏离课标要求。
- 多元方式洞察素养。 突破单一的纸笔测验,结合课标强调的核心素养,采用丰富多元的评价方式: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合作、表达、探究策略)、分析学生的操作过程、关注解题的思维路径(如画图、列表、说理)、设计开放性任务、鼓励学生自评互评等,这些方式更能全面反映学生素养的发展水平。
- 及时反馈促进成长。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改进教与学,对评价结果(尤其是过程性评价)进行及时、具体的分析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优势与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教师也要反思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有效性,及时调整策略。
第四步:持续精进,协作共研
- 教师自身是核心。 用好课标,教师需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对数学学科本质和儿童认知规律的理解,主动学习相关理论,阅读专业书籍期刊,参与高质量的培训研讨。
- 集体备课显智慧。 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力量,围绕课标解读、单元整体设计、重难点突破、典型课例打磨、评价任务设计等主题,开展深度研讨,集体智慧能有效弥补个体理解的局限,碰撞出更优的教学方案。
- 实践反思促提升。 将课堂作为实践课标的主阵地,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课后及时反思:目标达成了吗?活动有效吗?学生素养得到发展了吗?遇到了什么新问题?持续的实践-反思-改进循环,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 资源建设重实用。 在理解课标基础上,有选择地、批判性地利用各类教学资源(教材、教参、习题、网络资源等),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标要求,对资源进行必要的整合、改编或创编,建设服务于课标落地的校本资源库。
用好数学课程标准,是一个从理解到行动、从设计到反思的持续过程,它要求教师跳出经验主义的舒适区,以研究者的姿态去解读、以设计者的智慧去转化、以实践者的勇气去探索、以反思者的敏锐去精进,当我们将课标的精神真正融入每一堂课、每一个活动、每一次与学生的互动中,我们便是在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奠基,为他们未来的发展赋能,课标不是天花板,而是脚手架,支撑着我们和学生共同攀登数学思维的高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