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6年级数学中的“高”怎么求?一线教师来支招
在小学六年级数学学习中,遇到各种图形求“高”的问题很常见,这往往是解决面积、体积问题的关键一步,作为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数学老师,我来给大家梳理几种主要图形中求高的实用方法,紧扣人教版教材重点。
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高,就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作的垂直线段,这条对边就是对应的底边。
- 核心公式(已知面积和底求高): 高 = (面积 × 2) ÷ 底
- 为什么? 因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面积 = (底 × 高) ÷ 2,把这个公式变个形,就能求出高了。
- 举个栗子: 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42 平方厘米,已知它的一条底边长是 12 厘米,求这条底边对应的高是多少?
高 = (42 × 2) ÷ 12 = 84 ÷ 12 = 7 (厘米)
平行四边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一组平行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任意一条边都可以作为底。
- 核心公式(已知面积和底求高): 高 = 面积 ÷ 底
- 为什么?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面积 = 底 × 高,所以求高,直接用面积除以底就行了。
- 举个栗子: 一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是 96 平方米,底边长 15 米,求它的高是多少米?
高 = 96 ÷ 15 = 6.4 (米)
梯形的高 梯形的高,就是两条平行底边之间的垂直距离。
- 核心公式(已知面积和上下底求高): 高 = (面积 × 2) ÷ (上底 + 下底)
- 为什么? 梯形的面积公式是:面积 = (上底 + 下底) × 高 ÷ 2,变形一下就能求出高。
- 举个栗子: 一个梯形的面积是 110 平方厘米,它的上底是 8 厘米,下底是 14 厘米,求这个梯形的高。
高 = (110 × 2) ÷ (8 + 14) = 220 ÷ 22 = 10 (厘米)
老师特别提醒:
- 找准对应关系: 在三角形中,高一定是和指定的那条底边相对应的,画图标记能帮助理解。
- 单位要统一: 计算时,面积的单位和底边的单位要匹配(比如都是平方厘米和厘米,或者都是平方米和米),答案别忘记写单位。
- 理解公式来源: 死记硬背公式容易忘,关键要理解这些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比如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把梯形分割成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理解了推导过程,公式变形求高就自然而然了。
- 动手画图: 遇到题目,先在草稿纸上画出图形,标出已知条件(面积、底边长度等),再想想要求的高在哪里,图形结合是解决几何问题的法宝。
个人观点: 求图形的高,关键在于熟练运用和灵活变形面积公式,孩子们不必畏惧,只要扎实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理清“高”与“面积”、“底”之间的数量关系(高 = 面积 × 倍数 ÷ 底),多结合画图分析,这类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希望孩子们在理解中练习,在练习中巩固,真正掌握这个实用的数学技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