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上,孩子眼皮打架、哈欠连天,脑袋像蒙了一层雾?这场景,不少家长和老师都熟悉,看着孩子明明想学好,却被困意拖住脚步,实在让人着急,孩子数学课犯困,原因往往交织在一起,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决。
身体是学习的基础:调节生理节奏
- 保证充足优质睡眠: 这是最根本的,小学生通常需要9-11小时睡眠,观察孩子实际入睡时间,确保睡眠时长和质量,睡前1小时避免屏幕蓝光刺激,营造安静、黑暗的睡眠环境,固定作息时间,即使在周末也尽量保持规律,避免“社交时差”扰乱生物钟。
- 重视早餐与课间加餐: 空着肚子或只吃高糖食物,血糖会快速升高又骤降,导致能量崩溃和困倦,营养均衡的早餐(包含蛋白质、复合碳水、健康脂肪)能提供稳定能量,可以准备一小份健康课间加餐(如坚果、酸奶、水果),在数学课前5-10分钟补充。
- 关注身体活动与姿势: 久坐不动容易血液流通不畅,大脑供氧不足,鼓励孩子在课间充分活动身体,在课堂上,提醒孩子保持良好坐姿(双脚平放地面,背部挺直),避免趴在桌上,老师可以适时插入1-2分钟的简单伸展或桌面活动(“手指操”、“耸耸肩”),快速唤醒身体,我的观察是,哪怕只是站起来原地踏步30秒,效果也很显著。
- 留意潜在健康因素: 长期、严重的嗜睡,需考虑是否存在睡眠呼吸暂停、贫血、过敏或其他健康问题,及时咨询儿科医生进行排查。
点燃课堂里的思维火花:提升参与感
- 变被动为主动: 老师是关键,尽量减少长时间单向讲解,采用提问、小组讨论、动手操作(如使用教具、画图解题)、小游戏、甚至让孩子上台讲题等方式,让孩子从“听讲者”变为“参与者”,当孩子的大脑需要思考、组织语言、动手操作时,困意自然消退,李老师分享过,她班上进行“小老师”轮流讲题后,课堂专注度明显提升。
- 让数学“活”起来: 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比如学习长度单位,让孩子测量课桌、书本;学习购物计算,模拟超市情景;学习图形,寻找教室里的几何体,让孩子感受到数学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 及时反馈与积极鼓励: 孩子努力思考后,即使答案不完全正确,也要肯定其思考过程,具体的表扬(“你用了画图的方法,思路很清晰!”)比泛泛的“真棒”更有力量,让孩子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安全感,减少因畏难或挫败感引发的逃避性困倦。
- 营造积极课堂氛围: 轻松、安全、尊重的课堂环境至关重要,允许孩子犯错,鼓励提问,老师幽默的语言、温暖的互动,都能有效缓解孩子的紧张或无聊情绪,让大脑更兴奋。
家是温暖的加油站:巩固与支持
- 积极沟通,了解原因: 发现孩子上数学课犯困,先别急着批评,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聊聊,是觉得内容太难跟不上?太简单没挑战?还是其他原因?主动与数学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课堂的具体表现,家校信息同步才能精准施策。
- 巧用预习与复习: 对于理解稍慢的孩子,课前简单预习(浏览课本例题、了解核心概念)能降低课堂陌生感,增强信心,课后及时复习巩固,解决疑问,避免知识漏洞像雪球越滚越大,导致后续课堂因听不懂而放弃、犯困。
- 把数学融入生活游戏: 做饭时让孩子帮忙计量食材;购物时计算折扣和找零;玩桌游涉及策略与计算;旅行时看地图认方向、计算路程时间,在轻松有趣的情境中运用数学,消除对学科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 管理课外负担与屏幕时间: 过多的课外班和作业会严重挤占睡眠和休息时间,评估孩子的课外安排是否合理,严格控制娱乐性屏幕时间,尤其在睡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不仅影响睡眠,碎片化信息也削弱孩子的持续专注力。
- 传递积极态度: 家长对数学的态度会深刻影响孩子,避免在孩子面前抱怨“数学好难”、“我当年也学不好”,多展示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和趣味性,传递“数学是可以学会的,遇到困难我们一起想办法”的信念。
个性化关注:理解孩子的独特性
- 识别学习风格差异: 有的孩子是视觉型学习者,看图、图表更有效;有的是听觉型,听讲效果好;有的是动觉型,需要动手操作,观察孩子,尝试用更适合他的方式帮助理解数学,对动觉型孩子,用积木理解分数概念可能比单纯讲题有效得多。
- 关注情绪与压力: 孩子是否因为害怕答错被嘲笑?是否因为跟不上进度而焦虑?这些负面情绪会消耗大量心理能量,导致疲惫犯困,家长和老师要细心观察,给予情感支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学会应对学习压力,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也强调了关注学业情绪的重要性。
- 警惕潜在学习困难: 如果孩子在其他需要专注力的课上表现尚可,唯独数学课特别困难且伴随抗拒、犯困,需考虑是否存在计算障碍等特定学习困难,寻求专业评估和针对性帮助非常重要。
我的观点: 孩子数学课犯困,绝非一句“懒惰”或“不认真”能概括,它更像是身体状态、课堂吸引力、学习基础、情绪心理等多股力量交织的结果,解决之道,同样需要耐心细致的观察、家校紧密的协作、以及充满智慧的引导,把焦点从“克服困意”本身,转移到“如何让孩子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思维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上,当内在动力被点燃,专注的光芒自然会驱散困倦的迷雾,呵护好孩子的身体与心灵,是支撑他们探索数学世界最坚实的基石,这场与困意的“战斗”,最终是为了迎接思维跃动的星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