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学指南
四联画数学,就是用四个连续的小画面来表达一个数学问题或解题过程,它形象直观,特别适合小学生理解和动手创作,下面咱们一步步来看看具体怎么做:
第一步:确定主题与数学点
- 选问题: 从孩子正在学的数学知识入手!比如低年级的加减法(“小明有5个苹果,妈妈又给他3个,现在有几个?”)、认识图形;中高年级的乘除法应用(“一盒铅笔6元,买4盒要多少钱?”)、简单分数、周长面积计算等。
- 定目标: 明确这幅四联画要讲清楚哪个数学概念或解决哪个问题。
第二步:构思四个画面内容 想象四个小格子(画框),每个格子讲一个小步骤:
- 第一格:故事开始/问题出现
画出示意图,点明背景,画一个小明,旁边标数字“5”表示他有5个苹果。
- 第二格:关键变化/数学操作
画出引发计算的关键事件,妈妈递给小明3个苹果。
- 第三格:核心计算/思考过程
用数学符号清晰展示运算,画一个大大的 “5 + 3 = ?” 或者 “5 + 3 = ” 后面留空。
- 第四格:结果揭晓/答案呈现
画出最终结果或答案,小明开心地抱着8个苹果,旁边写上数字“8”。
第三步:动手绘制
- 准备工具: 白纸、铅笔、橡皮、尺子(画边框更整齐)、彩笔或蜡笔(涂色更生动)。
- 划分画格: 用尺子在纸上轻轻画出四个大小差不多的方框(或矩形框),排成两行两列或一行四列。
- 逐格绘画:
- 用简单线条和符号(人物简笔画、物品、数字、运算符号)表达内容。
- 画面清晰最重要,不必追求复杂精美。
- 在相应画面旁配上简短的文字说明(如“小明有5个苹果”、“妈妈给了3个”、“5+3=8”、“现在有8个”)。
- 涂色(可选): 用颜色区分不同物品或步骤,增加趣味性。
例子示范:除法应用(平均分)
- 第一格: 画12颗糖果。
- 第二格: 画3个小朋友站在一起。
- 第三格: 画一个箭头把糖果指向小朋友,旁边写 “12 ÷ 3 = ?”。
- 第四格: 画每个小朋友面前摆着4颗糖果,旁边写数字“4”。
创作小贴士:
- 从生活取材: 购物、分零食、玩具整理、测量房间… 都是好素材。
- 鼓励孩子设计: 让孩子自己编小故事融入数学问题。
- 注重过程清晰: 每个格子间的逻辑关系要清楚,体现数学步骤。
- 利用简单符号: 用 “?” 表示未知数,用箭头表示流动或分配。
- 参考课本插图: 课本上的情景图往往就是很好的四联画雏形。
数学不再是枯燥的符号,四联画让它变成可以动手描绘的故事,这种视觉化的学习方式,能极大提升孩子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力、解决问题的条理性和学习兴趣,拿起纸笔,让孩子把遇到的数学题“画”出来吧,实践的过程就是最有效的学习!
本文参考了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中利用图示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理念,并结合一线教师常用的情境教学法,力求提供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实操方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