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与评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尤其对初中数学教师而言,它不仅是教学常规的一部分,更是提升课堂质量、促进反思的关键环节,一次有效的听课与评课,应当聚焦于课堂的实质,关注学生的真实获得与教师的教学智慧。
听课:有备而来,聚焦细节
听课绝非简单地坐在教室后排,而是一项需要精心准备的专业活动,课前,听课教师应主动了解授课内容、教学目标以及班级学情,如果是公开课,可提前与授课教师简单交流,明确其教学设计意图,这样在听课时更能理解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
进入课堂后,听课者需将自己定位为“沉浸式的观察者”和“思考者”,而非“评判者”,观察视角应多维化:
- 看教师的“导”:重点观察教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引导学生经历从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到验证结论的完整数学思维过程,板书设计是否体现了知识的逻辑性与结构性?例题的选择是否具有层次性和代表性?教师是如何处理课堂生成的新问题或学生错误的?
- 看学生的“学”:这是核心,学生的眼神是否专注?思维是否真正投入?在小组讨论中,是流于形式还是确有思维的碰撞?教师提问后,有多少学生能积极响应?学生练习时,错误率高不高?这些细节直接反映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 看课堂的“氛围”:整个课堂是民主、开放、相互尊重的,还是紧张、压抑的?数学课堂尤其需要鼓励大胆尝试和不怕犯错的精神。
建议听课者采用“分工记录法”,例如一份笔记记录教学流程,另一份专门记录师生典型对话和自己的即时思考,便于课后复盘。
评课:基于证据,旨在发展
评课的目的在于“研讨”而非“定性”,它应建立在课堂观察到的具体事实基础上,做到优点谈足,问题谈透,建议谈准。
- 摒弃空话,用事实说话:避免使用“气氛活跃”“重点突出”等笼统评价,取而代之的应是:“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教师使用了三个由浅入深的例题,其中第二题有75%的学生独立完成,第三题通过小组讨论后正确率提升至90%,这个梯度设计是有效的。”
- 聚焦数学本质与思维发展:数学评课要深入到学科内核,评价一节课的好坏,关键看它是否揭示了数学概念的本质,是否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等)。“教师通过拼图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勾股定理,这个过程很好地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但如果在证明环节能让学生有更多表述机会,思维深度会更进一步。”
- 提出建设性方案:指出问题的同时,最好能提供可操作的改进建议。“在处理学生提出的另一种解法时,教师直接给出了评价,或许可以尝试将问题抛还给全班:‘大家觉得这种解法对吗?它和标准解法相比各有什么优势?’这样更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个人观点
我认为,一堂好的数学课,是师生共同探索真理的思维之旅,作为听课者,我们应怀有谦卑的学习心态,努力发现同行身上的闪光点;作为评课者,我们应秉持真诚的互助原则,让每一次交流都成为彼此进步的阶梯,所有努力都应指向一个目标: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每一节课上都能得到实实在在的生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