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秋千是孩子们喜爱的活动,其实也蕴含着有趣的数学问题,这类题目常出现在小学应用题中,主要考察孩子的观察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下面通过一个典型例子,分步骤解析解题方法。
理解题目关键
荡秋千数学题通常涉及周期规律或位置变化。“小秋千每荡一次用时3秒,从最高点开始,10秒后秋千在什么位置?”解题核心是抓住运动周期和起点。
分步骤解析
第一步:提取已知条件记录关键数据。
- 每个荡周期时间:3秒
- 总时间:10秒
- 起始位置:最高点
第二步:分析运动规律 秋千运动具有周期性,假设一个完整周期(从最高点荡回最高点)用时3秒,
- 0秒:最高点
- 75秒:最低点
- 5秒:另一侧最高点
- 3秒:返回起始最高点
第三步:计算周期数
用总时间除以周期时间:
10秒 ÷ 3秒/周期 ≈ 3.33个周期
整数部分(3)表示完成3个整周期,余数(0.33)表示未完成部分。
第四步:确定最终位置
3个整周期后秋千回到最高点(第9秒),剩余0.33周期即:
0.33 × 3秒 = 1秒
从第9秒开始再经过1秒:从最高点向最低点运动,因起始为最高点,1秒后约处于中间下降位置(具体需根据题目图示或描述判断)。
实例演示改为:“秋千从左侧最高点开始,每2秒荡一个来回,15秒后在哪侧?”
解法:
周期数=15÷2=7.5
整数部分7为奇数个周期(因每周期经过两侧),故在右侧;余数0.5表示半周期,从右侧最高点荡回左侧最高点,因此最终在左侧最高点。
常见题型扩展
- 多人交替使用:计算等待时间或顺序,需考虑每人使用时长和间隔。
- 幅度变化:结合高度与时间关系,可能需要图形辅助分析。
- 组合问题:与其他运动结合,如跑步时观察秋千,需建立时间关联。
培养解题思维
- 画示意图帮助理解运动轨迹
- 用彩色笔标注不同时间段的位置
- 通过实物摆动模拟加深直观感受 时不必慌张,只要耐心梳理时间周期和起始状态,就能一步步推导出答案,数学本就源于生活,多观察身边的现象,会发现许多问题都能用课堂知识轻松解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