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刚上小学,数学辅导就成了不少家长头疼的事,看着作业本上的题目,明明觉得简单,却不知如何讲才能让孩子听懂,辅导数学不在于“教”,而在于“引导”,关键在于用对方法,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建立数学思维。
别急着讲题,先调整心态。
家长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孩子必须马上理解,但每个孩子的领悟节奏不同,耐心比技巧更重要,如果孩子卡壳了,不妨停下来,聊聊别的,换个时间再继续,保持轻松的氛围,学习效果反而更好。
从生活场景入手,把数学“玩”起来
一年级数学大多与生活相关,比如认识数字,可以一起数一数楼梯台阶、分一分水果;学加减法时,可以用积木、糖果等实物做道具。“我们有5颗草莓,吃掉了2颗,还剩几颗?”通过动手操作,孩子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
用孩子能懂的语言解释概念
避免使用成人化的术语,比如教“凑十法”,可以说“找个好朋友凑成十”,比如计算8+5,可以引导孩子把5拆成2和3,8+2=10,再加3等于13,用故事或游戏的方式带入,孩子会更感兴趣。
重视读题和理解题意
很多孩子不会做题,是因为读不懂题目要求,可以先让孩子用手指着题目,逐字读出来,再用自己的话解释“这道题要我们做什么”,如果孩子不理解关键词,如“一共”、“还剩”,家长可以举例说明,帮助他建立文字与数学含义的连接。
鼓励孩子讲出思路,哪怕错了也没关系
让孩子当小老师,解释他的解题过程,即使答案错了,也能发现他卡在哪一步,比如孩子说“9-3=7”,不要直接否定,可以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然后一起用实物验证,让他自己发现错误,这种方式能培养检查习惯,也能增强自信心。
适当利用工具,但不要依赖
数学教具如数字卡片、立方块、七巧板等,可以帮助孩子直观理解,但要注意,工具是过渡,最终要脱离实物,实现抽象思维,比如学习图形时,先观察实物,再慢慢过渡到纸上图形。
每日坚持少量练习,比突击更有效
数学需要循序渐进,每天花15-20分钟巩固即可,可以设计成小游戏,数学闯关”,完成5道题就奖励一张贴纸,保持规律性,让孩子形成习惯。
不要比较,关注孩子的进步
每个孩子的发展速度不同,有的计算快,有的逻辑思维强,家长要避免说“别人都会你怎么不会”,而是多鼓励“今天比昨天多答对一题,真棒!”。
辅导数学的本质,是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兴趣,少一点焦虑,多一点陪伴和尝试,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爱上数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