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上好小学数学家教课,关键在于激发兴趣、建立信心、化抽象为具体,下面我分享几个实用方法,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
从生活中找数学,让学习“看得见”
数学本就源于生活,与其让孩子对着抽象数字发呆,不如带他们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比如讲加减法,可以用水果、玩具来演示;学习长度单位,就拿出尺子一起测量书桌、书本;认识时间,就从日常作息开始,我常和学生玩“超市购物”游戏,在情景中计算金额,孩子兴趣浓了,理解也更深。
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讲解
切忌直接套用成人思维或教科书术语,比如教“除法”,可以比喻成“分糖果”,被除数是糖果总数,除数是分给几个人;讲“分数”,就拿一个苹果切开来展示,多问“你觉得呢?”“为什么这样想?”,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思路,才能发现卡点在哪里。
耐心与鼓励比批评更有效
小学生心理敏感,一句“怎么这都不会”可能直接打击信心,我习惯用“错题本”记录易错点,但不强调错误,而是带着孩子一起分析:“这一步做得很好,接下来我们试试这样调整。”每次小进步都及时肯定,今天速度比上次快多了!”信心建立了,学习主动性自然提升。
灵活结合多种学习形式
单一讲课容易枯燥,尤其是低年级孩子,可以穿插数学绘本、教育类App(如可汗学院儿童版)、趣味数学游戏等,比如用扑克牌练计算,玩数独培养逻辑,甚至看天气学统计——形式多样了,孩子注意力更集中。
定期与家长沟通学习进展
家教不是孤军奋战,我会每周和家长简单交流:孩子最近进步在哪里、还有哪些困难、需要家里如何配合,比如建议家长平时带孩子购物时练习心算,或一起玩数学类桌游,家校协同,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个人观点
数学家教课成功与否,关键不在教了多少知识,而在是否让孩子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和实用性,一个好的老师,应当是引导者而非灌输者,用耐心和创意点亮孩子的思维,真正有效的教学,是让孩子有一天能自信地说:“数学其实挺有意思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