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家长在辅导孩子数学作业时,碰到一些题目觉得“有点邪门”——看似简单,却总绕不过弯,其实这类题往往考察的是孩子的逻辑思维和审题能力,并非真的“超纲”或“怪异”,今天就以一道经典题为例,带大家一步步拆解: 一个时钟,敲3下用了6秒,敲6下要用多少秒?**
很多孩子会脱口而出:12秒!
但正确答案其实是:15秒。
🧠 第一步:理解“敲钟”背后的时间分配
敲钟的时间计算,关键不在“敲”的动作本身,而在“间隔”。
- 敲3下,实际上有 2个时间间隔(第1下到第2下、第2下到第3下)。
- 每个间隔时长:6秒 ÷ 2 = 3秒。
✍️ 第二步:同理推导敲6下的情况
- 敲6下,中间有 5个时间间隔。
- 每个间隔仍是3秒,所以总时间 = 5 × 3 = 15秒。
❌ 常见误区:为什么容易错?
很多孩子直接按比例计算:6下是3下的2倍,所以时间也是2倍(6×2=12秒),这种错误源于忽略了“间隔数≠敲击数”的逻辑,这类题其实是在考察植树问题模型:点数与段数的关系。
📌 同类题型举一反三
-
爬楼问题:从1楼到3楼爬了2层,用时6分钟;从1楼到6楼要爬几层?用时多久?
(答案:爬5层,用时15分钟) -
锯木头问题:锯成3段要锯2次,用时8分钟;锯成6段要锯几次?用时多久?
(答案:锯5次,用时20分钟)
💡 辅导建议:培养孩子两种习惯
- 画图辅助:用线段图标注敲击点或楼层,直观看到“间隔数”;
- 审题时圈关键词:敲几下”“从几楼到几楼”,避免惯性思维。
数学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理解模型、灵活应用,这类“邪门”题恰恰是锻炼孩子逻辑的好机会,下次遇到,不妨陪孩子一起画个图——答案往往就藏在清晰的思路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