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双亏应用题是常见的难点之一,许多学生在初次接触时会感到困惑,这类问题通常涉及两次分配都出现不足的情况,通过理解关键的数量关系,可以找到清晰的解题路径。
认识双亏问题的特点
双亏问题的典型情境是:有一批物品平均分给若干对象,尝试两种分配方案,结果两次分配都出现物品不够的情况,即两次都是“亏”,解题的核心在于抓住两个关键数量:两次分配的总差额和每份的差额。
掌握解题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比较两种方案中物品的总数量差异,用较大的亏数减去较小的亏数,得到两次分配的总差额。
第二步:比较两种方案中每个对象分得物品的数量差异,用第二次分配的每份数减去第一次分配的每份数,得到每份的差额,注意确保用大数减小数。
第三步:用总差额除以每份差额,求出分配对象的数量。
第四步:根据分配对象数量和任意一种分配方案,计算出物品的总数。
通过实例理解应用
举个例子:老师将一些铅笔分给同学,如果每人分5支,还缺8支;如果每人分7支,还缺18支,问有多少同学?多少支铅笔?
按照步骤计算:第一次缺8支,第二次缺18支,总差额是18-8=10支,每人分得的差额是7-5=2支,同学数量为10÷2=5人,铅笔数量为5×5-8=17支。
培养解题思维的建议
理解双亏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亏”的本质是分配不足,通过比较两次分配的差异,找出不变量与变化量之间的关系,建议学生在解题时养成画线段图的习惯,直观展示数量变化;完成计算后,将结果代入原题验证,确保答案符合所有条件。
我认为,掌握双亏应用题不仅能提升数学解题能力,更能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系统学习和适量练习,每个学生都能克服这一难点,在数学学习中建立信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