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解题意开始后,不要急着动笔,我会让学生用手指着题目,逐字读两遍,比如这样一道题:“证明两个连续自然数之和是奇数。”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连续自然数”、什么是“奇数”,理解每个词的含义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学会用图表辅助思考 抽象思维对小学生来说比较困难,画图就能让问题变直观,比如要证明“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能有一个直角”,可以让孩子实际画出几个三角形来观察,通过动手画图,他们能直观感受到为什么不可能有两个直角,这种视觉化的方法特别适合形象思维阶段的孩子。
搭建清晰的推理步骤 证明题的核心在于逻辑连贯,我常教学生使用“因为…”的句式来组织思路,例如证明“所有5的倍数个位都是0或5”:
- 因为5的倍数可以写成5×n(n为自然数)
- 所以5×1=5,5×2=10,5×3=15...
- 观察发现,得数的个位确实是0或5 这样的推理过程简单明了,孩子容易掌握。
从具体例子中发现规律 对小学生来说,完全抽象的证明比较困难,不妨先从几个具体例子入手,比如要证明“两个偶数相加还是偶数”,可以先举几个例子:2+4=6,8+6=14,让孩子自己发现规律,再引导他们理解背后的道理。
养成检查的习惯 完成证明后,我会要求学生从头到尾检查一遍:条件都用上了吗?每一步推理有道理吗?结论是否回答了问题?这个习惯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错误。
数学证明题培养的不仅是解题能力,更是严谨的思维方式,当孩子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时,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家长在辅导时请多些耐心,鼓励孩子把思考过程说出来,这比单纯得出正确答案更重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