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数学作业中遇到买跳绳的题目时,许多家长会发现题目看似简单,但辅导时却不知从何讲起,这类题目通常考察的是基础运算能力和对题意的准确理解。
先来看一道典型题目:“体育用品商店出售跳绳,每根跳绳价格为5元,小明带了32元,他最多能买几根跳绳?还剩多少元?”
第一步:理解题意 引导孩子把长句子拆解成关键信息,题目问两个问题:最多能买多少根,以及买完后剩下多少钱,这实际上是在考察带余数的除法应用。
第二步:列式计算 用32元除以每根5元:32 ÷ 5 = 6...2,这个结果表示可以买6根跳绳,剩余2元。
第三步:验证答案 通过反向计算验证:6根跳绳需要6×5=30元,用32元减去30元,确实剩下2元,验证步骤能帮助孩子建立检查习惯。
常见变化题型会换个问法:“文具店跳绳每根7元,小王有50元,能买多少根?”解题思路完全相同:50 ÷ 7 = 7...1,能买7根,剩1元。 变成“班级需要40根跳绳,每根6元,准备250元够吗?”这类题目则需要计算总价:40×6=240元,然后与250元比较,得出足够的结论。
辅导要点 我认为辅导这类题目时,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解题思路上,而不是单纯追求正确答案,让孩子先读懂题目,找出关键数字,确定使用什么运算方法,最后进行检查,生活中可以随时创设类似情境,比如去超市前算算预算能买多少物品,这样数学就变得生动实用了。
掌握基础题型后,孩子遇到更复杂的问题时,也能依靠清晰的思路一步步解决,数学学习的关键在于理解原理,而不是死记硬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