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一线工作多年,我深感初中数学新课的教学,如同一场精心策划的航行,教师不仅是舵手,更是点燃学生探索欲望的火炬,一堂成功的新课,关键在于搭建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让思维自然流淌。
创设情境,让数学“落地生根”
新课伊始,最忌抽象概念的直接灌输,我习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或有趣的数学故事切入,在讲解“轴对称”时,我会先展示蝴蝶、天安门城楼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共性;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前,可以从“猜年龄”的游戏开始,当数学知识与鲜活的生活经验相连,它便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符号,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这种情境的营造,能立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
概念讲解,重过程而非结论
数学概念是学科的基石,讲解新概念时,我尤为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非简单地告知结论。
以“无理数”教学为例,我不会直接给出定义,而是先带领学生回顾有理数的家族,然后抛出问题:“面积为2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让学生利用勾股定理进行探究,当大家发现这个数值无法用之前学过的分数准确表示时,认知冲突便产生了,再引出“无理数”的概念,学生感受到的是数学体系发展的必然性,是水到渠成的理解,这个过程,锻炼的是学生的探究精神与逻辑推理能力。
例题设计,搭建思维的“脚手架”
例题是巩固新知、示范思路的载体,我设计的例题通常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阶梯原则,第一道例题往往直接应用新知,起到模仿、巩固的作用;后续例题则逐步增加思维含量,融入新旧知识的结合,或设置一些需要绕个弯的“障碍”。
在讲解过程中,我不仅展示“怎么做”,更着重剖析“为什么这么做”以及“是怎么想到的”,我会暴露自己的思考过程,甚至包括可能走入的误区,让学生看到解题思路的探索与选择,从而学会如何思考。
互动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我会有意识地设计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环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让学生分组通过撕拼、度量等方法进行验证;学习“概率”时,组织大家亲自抛掷硬币记录数据,在互动中,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语言表达能力得以锻炼,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深刻,我的角色,从一个讲授者,转变为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和鼓励者。
分层练习,关注每一个“最近发展区”
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我坚持分层设计,基础题面向全体,确保核心知识得以掌握;拓展题则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引导他们向更高层次挑战,批改作业时,我关注的不仅是答案的对错,更是解题过程中的思维轨迹,一个独特的解法,一次规范的书写,都是给予学生积极反馈的契机。
一点个人心得
我始终认为,教授初中数学新课,功夫在诗外,教师的激情是课堂最好的催化剂,一个对数学充满热爱的老师,才能点燃学生的热情,要敢于放手,给予学生试错和思考的空间,耐心等待思维之花的绽放,每一节新课,都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次思维探险,我们追求的不仅是知识的抵达,更是沿途那份发现的乐趣与成长的喜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