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家长和孩子来说,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就像一个个小迷宫,看起来路径复杂,其实只要掌握了核心的“数学模型”,就能轻松找到出口,数学模型,说白了就是把实际问题用数学的方式表达和解决的工具,我们就来梳理一下小学数学中七个常见且重要的模型,并看看如何一步步攻克它们。
植树问题
这个模型的核心是理解“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 怎么做:
- 判断类型:先看是“两端都栽”、“只栽一端”还是“两端不栽”。
- 找到关系:
- 两端都栽:棵数 = 间隔数 + 1
- 只栽一端:棵数 = 间隔数
- 两端不栽:棵数 = 间隔数 - 1
- 计算应用:总长 ÷ 间隔长度 = 间隔数,再根据上述关系求出棵数。 举例:一条路长60米,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间隔数是60÷5=12个,棵数就是12+1=13棵。
鸡兔同笼问题
这是古典数学的经典,考验的是假设思维。 怎么做:
- 假设全是一种:假设笼子里全是鸡。
- 计算腿差:算出假设下的总腿数与实际总腿数的差值。
- 替换求解:每将一只鸡换成兔子,会增加2条腿,用腿的差值 ÷ 2,就得到了兔子的数量,总数减去兔子数就是鸡的数量。 举例:鸡兔同笼,共10个头,28条腿,假设全是鸡,则有20条腿,比实际少8条,每换一只兔子增加2条腿,所以兔子有8÷2=4只,鸡有10-4=6只。
行程问题(相遇与追及)
关键在于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的关系。 怎么做:
- 画线段图:用图形直观地表示出物体的运动过程和距离关系。
- 牢记公式:路程 = 速度 × 时间。
- 分析关系:
- 相遇问题:速度和 × 相遇时间 = 总路程。
- 追及问题:速度差 × 追及时间 = 初始距离差。 举例:甲乙两人相距100米,相向而行,甲速度3米/秒,乙速度2米/秒,相遇时间是100÷(3+2)=20秒。
和差问题
已知两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 怎么做:
- 画图辅助:用长线段表示大数,短线段表示小数,清晰地标出和与差。
- 公式求解:
- 大数 = (和 + 差) ÷ 2
- 小数 = (和 - 差) ÷ 2 举例:甲乙两数和是30,差是6,甲(大数)=(30+6)÷2=18,乙(小数)=(30-6)÷2=12。
和倍问题
已知两数的和以及它们的倍数关系。 怎么做:
- 找1倍数:将较小的数看作1份(1倍数)。
- 确定总和对应几份:根据倍数关系,算出两个数的和一共对应多少份。
- 求1份数:和 ÷ 总份数 = 1倍数(小数)。
- 求大数:小数 × 倍数 = 大数。 举例:甲乙两数和是30,甲是乙的4倍,把乙看作1份,甲就是4份,和是5份,所以乙=30÷5=6,甲=6×4=24。
差倍问题
已知两数的差以及它们的倍数关系。 怎么做:
- 找1倍数:同样将较小的数看作1份。
- 确定差对应几份:根据倍数关系,算出两个数的差对应多少份(倍数 - 1)。
- 求1份数:差 ÷ (倍数 - 1) = 1倍数(小数)。
- 求大数:小数 × 倍数 = 大数。 举例:甲比乙多18,甲是乙的4倍,甲比乙多(4-1)=3份,这3份是18,所以乙=18÷3=6,甲=6×4=24。
年龄问题
特点是年龄差不变,两人的年龄倍数随时间变化。 怎么做:
- 抓住不变量:首要明确无论过多少年,两人的年龄差是恒定不变的。
- 分析倍数变化:利用年龄差不变这个条件,结合不同时间点的年龄倍数关系来解题,常常需要画出不同时间点的线段图进行对比。 举例:小明今年5岁,妈妈35岁,几年后妈妈年龄是小明的3倍?年龄差是30岁不变,当妈妈年龄是小明3倍时,年龄差相当于小明当时年龄的(3-1)=2倍,所以小明那时年龄是30÷2=15岁,需要经过15-5=10年。
掌握这些模型,不仅仅是学会解几道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将复杂问题抽象、简化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孩子练习时,鼓励他们多画图、多表述思路,让这些模型真正内化成他们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数学学习的乐趣,正是在于这种从困惑到明朗的探索过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