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真实问题,让教研“接地气”
我们坚信,教研必须从课堂中来,到课堂中去,每次教研活动的主题,都源于日常教学中遇到的真实困惑,在讲授“二次函数”时,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图像与性质的理解存在普遍困难,我们以此为题,进行专题研讨,各位老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策略,有的利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有的设计分层练习题组,通过集体剖析,我们整合出一套更高效的教学方案,并在后续课堂中验证、优化,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研,目标明确,成果能立刻反哺教学,实效性强。
深化集体备课,从“各自为战”到“协同作战”
集体备课不是简单分工写教案,而是思想碰撞和深度研讨的过程,我们采用“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个人复备—课后反思”的流程,主备教师提前阐述设计思路和重难点突破策略,其他教师则从学生角度提出质疑和建议,一次关于“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备课中,一位青年教师提出了一个新颖的导入情境,激发了大家的讨论,最终形成了比原方案更能吸引学生的教学设计,这种深度协同,确保了每节课都凝聚了团队的集体智慧。
依托课例分析,在观察与反思中精进
“听评课”是教研的常态,但我们更注重其专业性和建设性,我们推行“主题式”观课议课,本次观摩的重点可以是“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或“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听课教师依据选定主题进行记录和分析,议课时避免空泛的表扬或批评,而是结合具体教学片段,探讨“这个环节为何有效?”“如果换一种处理方式会怎样?”,通过这样精细化的课例分析,每位教师都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长点,教学技能得到切实提升。
投身课题研究,将经验转化为成果
我们鼓励教师将教学中的共性难题转化为微型课题进行研究,针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薄弱”的问题,我们成立了课题小组,系统研究如何将阅读策略融入数学教学,课题组通过文献学习、设计教学案例、前后测对比等方式,探索出可行的路径,并形成了校本研修资源,这个过程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也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让教师从“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共享资源智慧,建设团队知识库
我们建立了教研组的共享资源库,内容包括精心设计的教案、课件、分层作业、易错题集、微课视频等,资源库是动态更新的,每位教师在使用后都会附上使用心得和改进建议,这避免了重复劳动,让新教师能快速上手,也让优质资源在全组范围内流动和增值,形成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性循环。
在我看来,教研的本质是一场永不停歇的集体修行,它要求我们放下个人的固守,以开放的心态倾听、以专业的精神探讨、以共同的成长为目标,当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教研中获得启发与力量,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思维生长的沃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