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教室后排,我悄悄观察着孩子们上课的神情,数学老师在黑板上画下一个圆,随即抛出问题:“如果我们把圆分成很多小块,能拼成什么图形呢?”话音刚落,前排扎马尾的小姑娘眼睛一亮,举起手:“像拼图!可以拼成长方形。”
这个瞬间让我想起数学家波利亚说过:“数学的伟大使命是从混沌中发现秩序。”
课堂观察:当抽象概念变得触手可及
今天的数学课不讲公式背诵,而是从厨房开始。“妈妈做蛋糕时,为什么面粉和糖要用秤?”老师的问题引发热烈讨论,孩子们发现,原来“比例”就藏在美食里。
令我惊讶的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环节是“数学小剧场”,他们用身体组成几何图形,用步伐测量教室面积,一个小男孩兴奋地告诉我:“原来我的步长就是一把活尺子!”
学生访谈:思维过程比正确答案更珍贵
课间,我询问几个孩子对数学的看法。
“最喜欢数学课上的猜数游戏,”四年级的乐乐说,“老师总说猜错也没关系,关键是要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旁边文静的小雨补充:“以前怕做错题,现在老师会让我们把思考过程讲给同桌听,有时候我发现自己差点就做对了,只是某个小地方需要调整。”
这种重视思维过程的教学方法,恰好印证了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观点:学习是社会交往活动,通过对话和合作,孩子们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师视角:培养思维习惯比刷题更重要
执教二十年的李老师分享了他的心得:“现在的数学教育不再追求解题速度,而是关注孩子是否真正理解,比如教乘法时,我们会让孩子用乐高积木搭建阵列,直观感受乘法的本质。”
他指着墙上贴着的学生作品——用几何图形创作的城堡设计图:“当孩子明白数学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而不是考试题目时,他们的学习动力会完全不同。”
家长反馈:从“恐惧数学”到“乐于探索”
几位接孩子的家长也表达了他们的观察,张女士笑着说:“孩子现在会主动测量家具尺寸,计算需要多少墙纸,这种应用能力比单纯考高分更让我欣慰。”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近期发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个人观点
优质数学教育正在悄然转型,它不再是机械的计算训练,而是引导孩子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当孩子能够自信地说出“我是这样想的”,即使答案不完全正确,这种思维过程的展现已经标志着真正的数学理解,教育的价值不在于生产标准答案,而在于培育每个孩子独特的思考方式——这或许才是数学课最应该教会孩子们的东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