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新授部分,教师需要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的数学概念和技能,以下是详细的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
- 在课堂开始时,通过情境创设、复习旧知或激趣设疑等方法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这一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心。
-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个与新知识相关的小故事或者展示一个有趣的数学现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引入新知识,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2、提出问题
- 在新课开始时,教师借助新课开始时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有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那么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和解题的方法。
3、自主探索
- 在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创设平等化和自主化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体验问题解决的乐趣,形成问题解决的策略。
-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并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合作交流
-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互相学习和借鉴。
- 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来介绍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并让其他小组的成员提出问题或建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完善解题方法。
5、精讲点拨
- 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与交流,并在问题解决方案的解释中不断建构知识,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方法可以解决问题?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等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6、内化提升
- 在内化提升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实用性从而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如计算家庭用水量、购物找零钱等实际问题,通过这些练习题不仅可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7、总结完善
- 在总结完善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总结归纳出重点难点和易错点,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是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或者容易出错?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及时弥补和完善。
8、布置作业
-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程要求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业的设计应该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既要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又要照顾到个别差异较大的学生。
- 例如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作业而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则可以适当降低难度以确保他们能够跟上进度并逐步提高自己的水平。
通过以上八个步骤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的数学概念和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