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单元主题:先浏览单元标题和引言,知晓本单元大致要学习的内容范围,比如是图形的认识、运算规则还是应用题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熟悉知识点:通读教材中的课文、例题、习题等,标记出不理解的地方,对于概念性知识,要理解其内涵和外延;对于公式、定理等,需明白其推导过程和应用条件。
二、采用合适的预习方法
1、笔记预习法:阅读课本后,在书上做简单的眉批笔记,记录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也可做摘录笔记,将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等摘抄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
2、尝试练习预习法:针对计算类新授课,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通过这种方式检验自己的预习效果。
3、动手操作预习法:对于公式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亲自动手实践,如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和感悟新知识。
4、温故知新预习法:在预习新知识时,要与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复习、巩固、补习相关的旧知识,做到“温故知新”,使知识系统化。
三、合理安排预习时间与计划
1、制定预习计划:根据课程表和自己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每天的预习时间和任务,可将预习任务分解到每天的各个时段,确保预习有条不紊地进行。
2、控制预习时间: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每次预习时间可控制在15-20分钟左右;中高年级学生可适当延长至30-40分钟,避免因时间过长而产生疲劳和厌烦情绪。
1、总结预习成果:预习完成后,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梳理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形成知识框架。
2、反思预习不足:分析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如对某些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入、预习方法不够有效等,以便在后续的学习中加以改进。
通过以上这些步骤和方法,学生可以有效地预习浙教版小学数学课程,为课堂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