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确预习目标与任务
1、制定清晰计划: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学情,为每个单元或章节制定详细的预习目标,在“函数”这一单元,明确预习目标是理解函数的概念、图像及性质,掌握常见函数的表达式和应用,将预习任务细化为具体问题,如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用函数来描述等。
2、提供预习提纲:设计预习提纲,引导学生按步骤进行预习,比如对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节,提纲可包括:阅读教材,找出三角形全等的定义;观察图形,总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尝试完成简单的全等三角形证明题等。
二、指导预习方法
1、阅读教材:教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内容,标记重点概念、公式、定理等,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让学生圈出方程的定义、一般形式及解法步骤等关键信息。
2、做笔记: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记录对知识点的理解、疑问以及自己的思考感悟,对于较难理解的“根的判别式”,学生可将其定义、作用及推导过程记录下来。
3、自主探究:布置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可让学生通过分割、拼接圆的方法,尝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4、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预习,共同讨论问题、分享见解,在学习“统计与概率”相关知识时,小组成员可一起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并交流对概率事件的看法。
5、利用资源:推荐相关的学习资源,如在线课程、数学科普视频、课外读物等,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让学生观看“数学之美”系列视频,了解数学在各领域的应用。
三、检查预习效果
1、课堂提问: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提问要有针对性,涵盖不同层次的学生,如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拓展性问题,基础较弱的学生回答概念性问题。
2、作业检查:布置适量的预习作业,检查学生对预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作业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实践作业等,在学习“几何图形的视图”后,让学生画出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作为作业。
3、小组汇报:安排小组代表汇报预习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完善,这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注重个体差异
1、分层预习: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设计分层预习任务,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些拓展性的学习任务,如让他们阅读更深入的数学资料、尝试解决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降低预习难度,确保他们能够完成基本的预习任务。
2、个别辅导:关注个别学生的预习情况,对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了解他们的困惑所在,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增强学习信心。
初中数学上好预习课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预习任务,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认真检查预习效果,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