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讲题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还能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以下是一些关于如何讲题的建议:
一、讲题前的准备
1、选好题: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理解水平,选择引入性题目、巩固性题目和拓展性题目三类,如果经验不是很丰富,或者刷题不是很多的话,可以把这三类题对应简单、中等、困难三种难度,不用进行更精细的分类,把引入性题目,定义为基础题;巩固性题目,定义为中档题;拓展性题目,定义为困难题。
2、讲授准备
- 确定需要讲解题目对应的知识点,明确此知识点在课程体系的位置,了解本知识点之前的学习程度和未来的加深程度,以做到讲解此题目时符合课程体系课程大纲的要求,而不是讲得过难或者过于简单。
- 确定本题目有几种解法,一道题的解法有多种,准备的解法越多,越容易掌控课堂,同时也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崇拜。
- 确定本题需要问到学生的问题和启发的时间,老师在写教案时,哪些问题需要提问,让学生自己思考、每个问题要留出多长时间给学生想,都是要提前设计到教案上面,使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得出结论,而非填鸭式的灌输和死记硬背。
3、引入设计
- 直接引入式:直接讲题,适合授课时间紧、学生注意力高的时候。
- 知识、问题引入:带着大家回忆之前学习过的知识,或对某个知识点进行提问引入,比如一道初中数学题目涉及绝对值的非负性,可以先带着学生回顾绝对值的特性意义作为引入,再讲解题目。
- 回忆、小故事引入:用【场景代入】的方式作为题目引入的方法,让学生格外开心,可以讲述一个与题目相关的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讲题的过程
1、分析题目
- 帮助学生读懂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和要求,可以通过逐字逐句地解释题目中的关键词和条件,确保学生没有遗漏或误解任何信息。
- 引导学生识别题目的类型和所涉及的知识点,是代数问题、几何问题、统计问题还是综合问题等。
- 强调审题的重要性,提醒学生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和特殊要求。
2、制定解题计划
- 与学生一起讨论可能的解题方法,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 根据题目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解题方法,并解释为什么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 制定详细的解题步骤,包括每一步的具体操作和理由。
3、逐步解答
- 按照解题计划,逐步解答题目,在每一步中,都要详细解释所使用的方法和原理,确保学生能够跟上思路。
- 如果遇到复杂的计算或推理过程,可以分步进行,每完成一步就停下来检查一下,确保没有错误。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解题过程,可以让他们尝试做一些简单的步骤或回答问题。
4、检查答案
- 在得出最终答案后,要引导学生检查答案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可以通过代入原题目进行验证,或者与已知的条件和结论进行对比。
- 如果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并分析错误的原因,以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
5、总结归纳
- 对整个解题过程进行总结归纳,强调解题的关键点和方法技巧。
- 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解题方法是否可以应用到其他类似的问题中,培养他们的举一反三能力。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及时给予解答和反馈。
三、讲题后的延伸
1、推广引申:对题目进行推广引申,思考是否能够使用其他方式进行解答,或者改变题目设问的方式进行解答,是否这种方式可行。
2、题目推广:对结束一道题目的讲解后,要对存在的其他可能的题型进行猜想,思考能否使用别的方式进行解答,这类题目是否通用,是否此类题目都有规律可循。
初中数学讲题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注重讲题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并通过推广引申和题目推广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