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合适的故事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要紧密围绕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挑选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知识的故事,在讲解减法时,可以选择 “小熊开店” 的故事;在教授几何图形时,可以选择 “聪明的小男孩回答国王的问题” 的故事。
选择趣味性强的故事:故事的情节要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包含一些冒险、奇幻、幽默等元素,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如 “韩梅梅的数学奇幻之旅” 等。
选择具有启发性的故事:故事中要蕴含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像 “高斯巧妙算数” 的故事,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规律和技巧。
生动地讲述故事
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运用丰富的表情、动作和声音来讲述故事,使故事更加生动形象,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可以使用夸张的语气、模仿不同角色的声音等方式,让故事更具吸引力。
设置悬念和互动环节:在讲述过程中,适当设置一些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想要继续听下去,结合故事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增加他们的参与度,比如在讲 “围剿兔子村” 的故事时,可以先问学生对每家兔子数量的猜测,然后再引出瘸腿狐狸的算法。
结合数学知识的讲解
适时引入数学概念:在故事讲到关键处,自然地引出相关的数学概念和术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其含义,在 “唐僧师徒摘桃子” 的故事中,当讲到八戒说 “我们每人摘的一样多,我筐里的桃子不到100个,如果3个3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 时,及时解释什么是 “余数”。
运用道具或画图辅助:借助实物道具、图片、图表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数学关系和数量变化,比如在讲 “小熊开店” 的故事时,可以用水果模型来演示称重的过程,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重量的变化。
总结故事中的数学知识:讲完故事后,引导学生回顾故事内容,总结其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帮助他们加深记忆和理解,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以故事为基础,进一步拓展相关的数学知识和应用,拓宽学生的视野,在讲了 “阿凡提分铜币” 的故事后,可以让学生思考其他类似的分配问题,或者探讨分数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