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为了更好地利用教材,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一些关于如何看小学数学教材的建议:
整体把握
通读教材:在学期开始前,教师应通读全套教材,了解教材的整体结构和内容安排,明确各单元、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和逻辑顺序,以及它们在整个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研读课程标准:仔细研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内容标准和学业质量要求等,以便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重点。
细节分析
语言信息分析:对教材中的语句、图表、习题等进行细致分析,理解每个词、每句话、每个图和每一段的含义,对于概念性的定义、定理等,要准确理解其内涵和外延;对于图表,要分析其呈现的信息和所表达的数学意义。
逻辑分析:梳理教材中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如概念与概念之间、定理与定理之间、例题与习题之间的逻辑推导和相互印证,通过分析其逻辑结构,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价值分析:思考教材内容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的价值,某些数学概念或方法的学习,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能力等;某些实际问题的引入,是否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多维度研读
关联式研读:将当前教材内容与已学知识和后续知识进行关联,构建知识网络,在学习分数乘法时,可以联系之前学过的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等知识,同时为后续学习分数除法、百分数等知识做好铺垫。
章节式研读:对每一章或每一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系统研读,明确该部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知识点,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教学目标,在研读“三角形”这一单元时,要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分类、内角和等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些知识点在整个几何图形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注教材特色
情境创设:注意教材中是如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现实情境来引入数学知识的,这些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购物情境来学习加减法运算,通过测量物体长度的情境来学习长度单位等。
探究性学习:关注教材中设置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和问题,如“数学活动”“做一做”“想一想”等栏目,这些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比较与借鉴
版本比较:如果有条件,可以对比不同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分析它们的编排体系、内容选择、例题设置等方面的异同点,汲取各版本教材的优点,为自己的教学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教师交流: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自己对教材的看法和理解,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交流,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发现自己在教材解读中可能忽略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把握教材的本质和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