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设置悬念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以下是一些关于如何设置悬念的建议:
1、在新课导入中设置悬念
利用生活常识与数学概念的差异:通过展示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相悖的数学现象或问题来设置悬念,教师可以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图形,如在一块长方形木板的四周镶上等宽的木条,得到一个新的长方形,然后提问:“内外两个长方形相似吗?”学生可能会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相像”概念回答“相似”,但教师否定这一答案,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顺势导入新课。
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在新课开始时,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或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产生想要探索的欲望,在学习勾股定理之前,教师可以问:“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与斜边的平方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究。
2、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悬念
在知识的衔接处设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上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和探索新的未知领域,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后,教师可以提出:“如果我们有两个未知数,那么方程会变成什么样呢?我们又该如何求解呢?”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兴趣。
利用错误结论制造悬念:故意给出一个错误的解题思路或结论,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发现错误,从而加深对正确知识的理解,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个错误的证明过程,让学生找出其中的错误,然后再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证明。
3、在课堂总结中设置悬念
留下未解决的问题:在课堂总结时,提出一个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尚未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和探索,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后,教师可以问:“相似三角形在生活中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呢?请大家课后去寻找一些例子。”这样的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外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预告后续内容:适当地透露一些后续课程中将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对未来的学习产生期待,在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后,教师可以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接下来我们将要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它与我们之前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组有什么联系呢?”
初中数学教学中设置悬念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通过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