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引入(10分钟)
1、故事导入:讲述心理学家米切尔在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做的实验,给每个小朋友发一颗糖,告诉他们可以在老师离开教室后吃,但如果等到老师回来时糖还在,就能得到两颗糖,通过这个故事引出“自控”的重要性,进而强调学习需要自控力。
2、互动提问:询问学生在小学阶段对数学的感受,是喜欢还是觉得有难度,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看法,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3、生活应用:举例说明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地图导航、游戏设计等,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二、知识回顾与衔接(15分钟)
1、知识梳理:请学生回忆小学学过的数学知识,如自然数、小数、分数、直线、线段、射线、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统计图等,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四棵知识树,分别是“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让学生将回忆的知识分别挂在相应的树枝上。
2、重点强调:对学生提到的知识点进行简单回顾和强调,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为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1、整体框架:向学生介绍初中数学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等,让学生对初中数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特点阐述:讲解初中数学相较于小学数学的特点,如更加抽象、逻辑性更强等,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
3、方法指导:介绍学习初中数学的方法,如多思考、多练习、多总结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学习方法与课堂规则(10分钟)
1、学习方法:强调预习、听课、复习、做作业等环节的重要性,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如如何做笔记、如何整理错题等。
2、课堂规则:明确课堂纪律,如遵守课堂秩序、积极参与讨论、按时完成作业等,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提问。
五、互动交流与答疑(10分钟)
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对初中数学学习的期待和担忧,以及如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2、教师答疑:解答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1、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重点知识和学习方法,加深学生的印象。
2、展望未来:鼓励学生在初中阶段努力学习数学,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同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