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用问题引发兴趣)
哎,你有没有发现,有些孩子做数学题的时候,题目明明不算难,但就是容易漏掉关键条件?比如题目说“小明买了3支铅笔,每支2元,又买了5块橡皮,每块比铅笔便宜1元”,结果孩子直接算3×2+5,结果全错!这时候啊,问题可能出在——不会圈关键词。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小学生学数学到底怎么圈关键词,放心,不搞复杂理论,全是实战技巧!
问题一:圈关键词到底有啥用?
圈关键词就是帮孩子把题目里的“坑”和“线索”标出来,数学题里经常藏着时间、数量、比较关系这些关键信息,一不留神就错过,比如题目里出现“还剩”“比原来多”“平均分”这些词,不圈出来?那就像玩捉迷藏没带眼睛!
举个真实例子:一道题说“小华有12颗糖,给了妹妹3颗后,两人的糖数量一样多”,如果没圈“给了妹妹3颗后”和“一样多”,孩子很可能直接算12-3=9,但正确答案其实是妹妹原本有6颗(9-3=6),你看,圈不圈关键词,直接决定对错!
问题二:关键词到底圈哪些?
别急,咱们分三步走:
1、数字和单位:5米”“3小时”——这些是计算的基础,必须圈!
2、动作词:增加”“减少”“平均”——这些告诉你用什么算法。
3、比较词:比…多”“是…的2倍”——这些藏着等式关系,不圈准掉坑!
比如这道题:“公园里有15只白鸽,灰鸽比白鸽多20%,灰鸽有多少只?”
要圈的词:15只、灰鸽比白鸽多20%,这里的“比白鸽多”说明要用白鸽数量做基数,算15×1.2。
问题三:孩子总说‘我圈了还是错’,怎么办?
这时候啊,可能是方法没到位!试试这两个技巧:
边读题边圈:别等读完再回头找,第一遍读题时手里就拿笔,像侦探找线索一样随时标记。
用不同符号:比如数字画圈,比较词画横线,动作词打三角——视觉上更清晰。
举个反例:有个孩子把“一共”“还剩”全用红笔圈,结果卷面一片红,根本分不清重点,后来改成数字蓝圈、比较词黄线,正确率蹭蹭涨!
问题四:怎么练习才能养成习惯?
别指望一步登天,咱得慢慢来:
1、从短题开始练:比如低年级的应用题,先圈3个词,熟练了再加量。
2、家长示范法:和孩子一起做题,你圈一遍,让他解释为什么圈这些词。
3、错题复盘神器:每次错题,先别急着改答案,让孩子重新圈一遍关键词,往往自己就能发现错哪儿了。
我侄子以前做题特马虎,后来他妈妈用了一招——“圈对一个词奖励1分钟游戏时间”,结果这小子现在圈得比谁都细,连老师都夸他进步大!
问题五:孩子抵触圈关键词,觉得‘浪费时间’咋整?
哈哈,这问题我遇到过!这时候得用“结果打脸法”,比如找两道类似的题:
- 第一道不圈关键词,让孩子做;
- 第二道认真圈关键词再做。
对比时间和正确率,孩子自己就会服气,比如上次有个学生,不圈关键词时5分钟做错2题,圈了之后3分钟全对,他自己都嘀咕:“哎,还真有用啊…”
个人观点时间
说实话,圈关键词这事儿,本质是培养孩子的“数学敏感度”,就像学音乐要听音准,学语文要抓主谓宾一样,别觉得这是“笨办法”,那些数学高手,小时候八成也这么练过!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圈的不是关键词,是解题的命根子!” 坚持一个月,你家娃做题的眼神都能变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