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今天咱们来聊聊高中数学说课这事儿,你是不是刚拿到教师资格证,准备第一次站上讲台?或者被学校安排参加说课比赛,结果发现连"说课"到底是个啥都没整明白?别慌,我当年第一次听说"说课"的时候,脑子里也全是问号——"这不就是对着空气讲课吗?""到底要说些啥玩意儿啊?" 今天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让无数新手老师头秃的话题。
先来破个题:说课到底说啥?说白了就是说清楚你要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但问题来了——具体该从哪儿下手?我见过有的老师把45分钟的课浓缩成10分钟,结果评委听得云里雾里;也见过老师光顾着背教案,结果连学生的反应都没考虑进去,这都是典型的踩雷行为啊!
第一个大坑:教材分析不走心
你可能想问:"教材分析不就是翻课本念目录吗?" 错!大错特错!去年我们学校新来的小王老师,在说《函数单调性》这节课时,上来就说"这节课是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结果评委直接打断:"这节内容和前后章节的联系呢?在整个高中数学体系中的作用呢?" 当场就给他整懵了。
正确姿势应该是:
1、画知识结构图,把前后关联的章节串成糖葫芦
2、说清楚这节课是承上启下的桥梁,还是基础概念的地基
3、举个实际例子,比如讲"三角函数图像"时,要带出后面物理波动学的应用
第二个雷区:学情分析像在念简历
"本班学生数学基础较好,学习积极性较高..." 停!这种套话评委耳朵都听出茧子了,记得去年参加区里比赛,有个老师分析学情时突然说:"我们班有3个艺考生,5个准备走强基计划的,所以我在例题设计上..." 当时全场评委眼睛都亮了!
靠谱的学情分析要这样搞:
- 具体到班级的升学方向分布(比如艺考生占比)
- 前测数据说话(上次月考相关知识点平均分62)
- 收集学生预习时的困惑点(问卷星统计显示78%学生搞不懂导数的物理意义)
第三个致命伤:教法选择追潮流
现在流行什么大单元教学、项目式学习,但咱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啊!我见过有老师说《立体几何》非要搞小组合作,结果学生连三视图都画不利索就开始讨论,这不乱套了吗?
选教法要记住三个匹配:
特点匹配(概念课多用讲解法,习题课适合讲练结合)
2、和学生水平匹配(普通班慎用翻转课堂)
3、和学校硬件匹配(没平板电脑就别硬搞智慧课堂)
举个真实案例:老张去年用"问题链"教《等差数列》,设计了5个层层递进的问题,结果学生自主推导出通项公式,评委直夸"这才是以学生为中心"。
第四个盲点:忽视说课的特殊性
这里有个灵魂拷问:说课和讲课最大的区别在哪?说课是给同行看的教学设计说明书,不是表演给学生看的公开课! 但很多新手容易混淆这两者。
有次听年轻老师说《概率》,她突然对着空教室喊:"小明同学你来回答这个问题!" 评委们面面相觑——这是要演独角戏吗?所以说课时:
- 多用"预设学生可能...""打算通过...引导"这样的表述
- 重点展示设计思路而不是教学表演
- 板书设计要同步说明(比如左边写定义,右边留空白给学生板演)
说到这儿,你可能要问:"那到底该怎么准备说课啊?" 根据我这十年摸爬滚打的经验,送你个万能公式:
**1个核心(教学目标)+
2条线索(知识逻辑线+学生认知线)+
3个转化(教材内容→教学内容、静态知识→动态探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举个栗子:说《椭圆标准方程》这节课,我会先拆解课标要求,再对比初中圆的方程,然后设计折纸实验让学生发现椭圆几何特征,最后用坐标系转化推导方程,整个过程要把"为什么用建系法""怎么突破化简难点"这些门道说透。
最后掏心窝子说句大实话:说课这事儿吧,就跟炒菜一个道理——食材(教学内容)就那些,但火候(教学策略)和摆盘(呈现方式)才是真功夫,别老盯着评分标准照本宣科,多想想"如果我是学生,这么教我能懂吗?" 记住啊,好的说课不是炫技,而是让听众看到你对教学的真诚思考,就像咱学校李老师常说的:"说课说到底,就是说人话、做人事、存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