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开头有点难…要不先聊聊大家为啥需要助学单?)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学生拿到数学题就发呆,对着课本抓耳挠腮,连题目到底想问什么都搞不清楚,这时候要是甩给他一张写满练习题的纸,估计他直接就想把本子合上了对吧?这时候就需要咱们今天要说的这个神器——数学助学单。
(先搞明白助学单到底是个啥?)
哎,先别急着动手设计,咱们得先掰扯清楚,助学单和普通作业到底有啥区别?举个栗子啊,上周我邻居家小孩做三角形面积练习,老师给了张单子,上面列着:"① 先画个任意三角形 ② 用尺子量底边长度 ③ 自己想办法找到对应的高…" 最后才让套公式计算,你看,这就是助学单,像游戏里的任务引导,带着学生一步步解锁知识技能。
第一招:找准"卡脖子"的关键点
设计助学单就像医生看病,得先诊断出学生的知识盲区,比如教一元二次方程,新手最可能卡在哪儿?是配方步骤记不住?还是压根不理解方程的几何意义?这时候就需要:
1、课前摸底小测验(3-5道题足够)
2、观察学生作业常见错误类型
3、直接问学生:"你觉得这个单元哪里最难懂?"
(记得去年带过一个班,40%的学生都在移项变号这里栽跟头,后来我在助学单加了道趣味题:"-x=5,要怎么让x开心地变成正数?" 结果正确率直接翻倍)
第二招:搭好知识脚手架
别一上来就甩公式!好的助学单应该像乐高说明书,把大目标拆成小步骤,比如教勾股定理,可以这样设计:
- [观察] 画三个边长分别为3cm、4cm、5cm的三角形
- [猜测] 测量三边平方,找找数量关系
- [验证] 换其他直角三角形试试看
- [应用] 现在你能算出旗杆高度吗?
(有次我在助学单里藏了道彩蛋题:用勾股定理计算手机屏幕对角线长度,结果第二天学生都举着尺子量手机,连最皮的男生都认真算起来了)
第三招:把选择题变成思考题
别总用"请计算""请证明"这样的死板指令,试试这些魔法句式:
1、"会发生什么?"(比如把二次项系数改成负数)
2、"你能找到两种不同的解法吗?"
3、"这个结论反过来还成立吗?"
4、"给同桌出个类似的题目试试"
(上周刚试过这招,让学生设计"最坑人"的应用题,结果有个女生编了个"小明追高铁"的行程问题,全班讨论得热火朝天,连追击问题的核心公式都摸透了)
第四招:可视化思维过程
数学最怕的就是脑子里一团浆糊,在助学单里留出这些区域:
- 我的思路泡泡(用便签纸记录思考碎片)
- 解题路线图(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 错题改造站(把错题改编成新题)
- 知识连连看(新旧知识的联系)
(记得有个学生总搞不懂函数图像,后来让他在助学单上把y=2x+1画成火箭飞行轨迹,还标注"每飞1米就爬升2米",突然就开窍了)
第五招:及时反馈的巧劲
别等作业本发下来才给反馈!试试这些即时互动设计:
- 折叠式答案区(做完才能翻开对照)
- 错题红绿灯(绿色代表完全掌握,黄色要注意,红色要重学)
- 同伴互评小贴士(留出写建议的位置)
- 表情包进度条(用emoji标注掌握程度)
(上次月考有个班用了这种助学单,平均分提高了12分,最神奇的是有个学生自己发明了"错题rap",把订正过程编成顺口溜记在助学单上)
(说到这突然想起来,很多老师容易踩的坑…)
等等!先别急着照搬这些方法,新手最容易犯的三个错误:
1、把助学单变成加量作业(学生看到就想逃)
2、问题设计太笼统(quot;请思考函数性质"这种)
3、缺乏差异化设计(学霸和学困生用同一张单子)
(上周去听课,有个老师设计的助学单整整三页纸,学生做到第二页就趴桌上睡着了,后来改成闯关模式,每过一关解锁新任务,课堂气氛完全不一样了)
最后说点掏心窝的话
我觉得设计助学单就像调火锅底料,得根据学生口味随时调整,有时候需要加点"辣"(挑战题),有时候要放点"糖"(趣味元素),关键是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涮到自己喜欢的菜。
千万别追求一次性完美,我办公室抽屉里还留着二十多版失败的助学单设计呢,最好的助学单是学生愿意主动打开、边做边笑还能学到东西的那张,下次设计的时候,不妨先问自己:如果我是学生,会想完成这张单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