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今天咱们来唠唠初中数学怎么提问这事儿,别急着翻白眼啊,我知道你可能在想:"不就是问问题吗?谁不会啊?" 但先等等,你记不记得上次在数学课上,明明有个地方没听懂,结果就是死活不敢举手问老师?或者老师讲完例题问"都明白了吗",你其实还蒙着,但看周围同学都在点头,就跟着点头?
第一问:为啥要学提问?直接背公式不香吗?
先说个大实话吧:数学这门课,最怕的就是"假装会了",公式背得再熟,题目一变样就傻眼的人可不少见,有调查说初中生数学成绩差距大的主要原因,70%都是因为没及时解决小疑问导致的。
举个真实案例,我表弟初二那会儿死活学不会函数图像平移,老师讲的时候他走神了,想着"反正就左加右减",结果考试题目里出现三次函数平移直接懵圈,后来他跟我说:"要是当时敢问一句'为啥是左加右减',可能早就通了。"
第二问:到底该什么时候提问?
来,咱们列几个必须开口的黄金时刻:
老师写完板书转身时(这时候提问最自然)
同学发言卡壳时(他的问题可能也是你的问题)
做作业连续错同类型题时(说明某个环节理解有偏差)
新课引入旧知识时(新旧衔接处最容易藏雷)
注意啊,不是说每节课都要问十个八个问题,关键是质量胜过数量,逮住真正卡住你的点来问。
第三问:怎么问才能问到点上?
这儿有个万能提问模板:
1、"老师,这个解法是不是在...情况下才适用?"
2、"如果题目变成...样子,刚才的方法还能用吗?"
3、"这一步推导是不是用了...定理?"
4、"我这样理解对吗...(复述自己的理解)"
比如学勾股定理时,可以问:"如果三角形不是直角的三边还满足a²+b²=c²,那它一定就是直角三角形吗?" 这种问题既展示了思考过程,又能帮老师发现学生的理解盲区。
第四问:问同学和问老师有啥区别?
这就要看具体情况了:
概念性困惑 → 优先问老师(避免被错误理解带偏)
解题技巧 → 可以问学霸同学(他们更了解同龄人的思维障碍)
作业难题 → 先问学习小组,再问老师(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考试错题 → 必须问老师(搞清评分标准)
有个小窍门:问同学时最好用"你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法的"代替"这题怎么做",这样能挖出别人的思考路径。
第五问:提问会不会显得自己很笨?
完全相反!告诉你个秘密:老师最喜欢会提问的学生,去年我们学校数学组做过统计,经常提问的学生期末考平均分比不提问的高出18.6分,再说了,你想想看,课堂上那个勇敢提问的人,是不是经常帮到同样有疑问却不敢开口的同学?
第六问:万一被老师怼回来怎么办?
这种情况确实有可能,但概率比你想的小得多,教你几招防身术:
1、提问前先整理好思路,别问"这题完全不会"这种笼统问题
2、带上自己的草稿纸,指着具体步骤问
3、用"是不是"开头的问题比较安全
4、遇到老师赶进度时,可以课后单独问
记得有次我问老师:"为什么要用配方法解这个方程?直接求根公式不行吗?" 老师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花十分钟讲了数学思想的重要性,全班都受益。
最后唠点实在的
提问这事儿吧,就跟学骑自行车一样——开始可能摇摇晃晃,但找到平衡后就发现特别爽快,我自己初中那会儿专门备了个"问题本",把每天的问题记下来,周末统一解决,坚持半年后,数学直接从80分蹦到95分。
对了,最近不是流行"费曼学习法"吗?其实核心就是用教别人的心态来提问,当你准备向别人解释一个概念时,自然就会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在哪,所以下次提问前,不妨先试着给自己讲一遍,保准能问出高质量的问题。
说到底,数学学习就是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些看似笨拙的提问,其实都是在给知识大厦打地基,等哪天你发现自己能解答别人的疑问了,就知道这些提问的时光都没白费,记住啊,没有蠢问题,只有没问出口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