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嘞,今天咱们就聊聊小学数学补课题目的门道,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啊?孩子数学成绩上不去,家长急得团团转,老师给的练习题像天书似的,孩子越做越没信心,这时候啊,怎么设计补课题目就成了关键问题。
先说个真实案例,我家楼下张姐的儿子上三年级,上学期数学考了68分,现在每天补课用的练习题都是从网上随便下载的,结果你猜怎么着?孩子现在看到数学作业就哭,这可不是吓唬人啊,选错练习题真能把孩子整崩溃了。
第一个核心问题来了:小学数学补课题到底该怎么选题?
记住三个字:准、稳、狠,准是抓重点,比如三年级重点在乘法竖式,四年级开始接触分数,五年级要搞定方程,别给孩子整超纲的题目,就像让一年级孩子做鸡兔同笼,那不是欺负人嘛?
举个具体例子:二年级下册重点学1000以内加减法,这时候设计的题目应该是这样的:
1、小明买书包花了256元,买文具盒用了78元,总共花了多少?
2、超市运来500箱牛奶,上午卖出189箱,下午卖出215箱,还剩多少箱?
你看,都是生活中能碰到的场景,数字也不太大,这种题目既练计算又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对吧?
第二个关键点:题目难度怎么把握?
quot;二八定律":80%基础题+20%提升题,千万别一上来就搞奥数题,特别是对补课的孩子来说,先把课本例题吃透才是正经事。
比如教"周长"这个知识点:
1、基础题:给个长方形长5cm宽3cm,直接算周长
2、变式题:周长20cm的长方形,长是6cm,宽是多少?
3、拓展题:用12根火柴摆出不同形状,哪个周长最长?
这样循序渐进,孩子既不会觉得太简单没挑战,也不会被难到想放弃,对了,这里插句个人观点:现在很多家长就喜欢让孩子死磕难题,结果基础没打牢,反而越补越差,这完全是本末倒置嘛!
第三个重点:题目形式怎么设计不枯燥?
这里教你们几个绝招:
游戏化设计:比如把计算题变成"数学大闯关",做对5题解锁新关卡
实物操作:学几何时用积木拼图形,测量真实物品的长度
生活场景:算超市打折、旅行路线、零花钱管理
错题变形:把之前错过的题目数字换一换,题型改一改
上周我帮邻居家小孩设计了个"菜市场数学"的游戏,给20块钱预算,要买够3天的蔬菜水果,还得找零,孩子算得可带劲了,完全没意识到自己在做数学题。
第四个要点:怎么判断题目是否有效?
教你们三个检验标准:
1、孩子愿不愿意主动做(重要程度五颗星)
2、正确率有没有逐步提升
3、遇到类似题型会不会举一反三
这里透露个小窍门:准备个错题记录本,比如今天做10道题错了3道,过三天把这3道题稍微改改数字再让孩子做,要是连续三次都做对,说明这个知识点真掌握了。
最后说说个人观点吧
现在市面上很多练习册动不动就搞题海战术,真的没必要,小学数学总共就那几大块知识,关键是要吃透每个概念的核心,就像盖房子,地基打好了,往上盖几层都稳当。
我特别反对那种让一年级孩子刷100以内加减法的做法,其实课本要求是20以内,非要提前学反而容易出错,补课题目贵在精准,不在数量,有时候精心设计的10道题,比胡乱做50道题都有用。
还有啊,家长千万别当甩手掌柜,不是说把孩子扔给补习班就完事了,每天花10分钟看看孩子作业本,发现总是卡在哪个环节,这就是需要重点突破的地方,比如说发现孩子老是把"3×7=28",那明显是乘法口诀不熟,这时候就该专门练7的乘法。
吧,设计补课题目就像中医把脉,得找准病灶再下药,别跟风买练习册,更别盲目加难度,把基础打扎实了,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这才是王道,毕竟咱们的目标不是培养计算器,而是让孩子真正理解数学的思维方式,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