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先抛问题)哎,你说一个高中数学老师上课的时候,到底该怎么“表现”才能让学生听得进去啊?尤其是刚接触高中知识的小白,一看到函数、向量就头大,这时候老师要是板着脸、念PPT,那不得分分钟走神?今天咱们就来唠唠,高中数学老师那些“教态”里的门道。
(自问自答)老师上课说话快好还是慢好?其实啊,节奏感才是关键!比如讲导数的时候,遇到重点公式,突然放慢语速,甚至重复两遍:“注意了,导数的几何意义是什么?——切!线!斜!率!对吧?”再配上敲黑板的动作,学生立马支棱起来。
但千万别全程“机关枪式输出”,尤其是讲立体几何这种抽象内容,得像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先想想这个三棱锥底面是啥形状?嗯…对,三角形,那高怎么找?哎,这里有个小技巧……”(加点口头禅“对吧”“嗯”更亲切)
个人观点:数学老师的语言得“接地气”,比如把“向量坐标运算”说成“给向量发个身份证号码”,学生秒懂!
二、肢体动作:站着不动 VS 满场跑?
(举个真实案例)我以前遇到个老师,讲三角函数图像时,整个人站成“正弦曲线”扭来扭去,全班笑疯但记得贼牢,这说明啥?肢体语言能激活课堂气氛!
手势要夸张:画抛物线时手臂甩个大弧线,比PPT动画更直观。
走动有策略:别总黏在讲台,走到后排敲敲睡觉同学的桌子:“哎,这题答案是不是‘不存在’啊?我看你头都快摇掉了。”(幽默化解尴尬)
但注意分寸!曾有个老师板书时粉笔头飞到我脸上…(摊手)动作大≠效果好,别让学生光看热闹了。
三、课堂互动:**提问=刁难学生?
(先抛争议点)有人觉得老师提问就是找茬,其实会提问的老师才是真高手!比如教概率时突然来一句:“如果我现在从你们班随机抽人回答问题,抽到男生的概率是多少?——哎别急着算!先想想样本空间是啥?”立马把抽象概念拉回现实。
互动秘诀:
给思考时间:问完别立刻点名,默数5秒再叫“穿蓝衣服那位同学”。
答错不批评:“这个思路有意思!不过如果换成等差数列,公差会不会造反啊?”(用比喻化解错误)
个人吐槽:见过老师对着答错的学生翻白眼,结果那节课再没人举手…血泪教训啊!
四、情绪管理:**生气能让学生听话?
(摆数据)有个调查说,80%的学生更愿意听“笑眯眯讲难题”的老师上课,为啥?情绪是会传染的!比如遇到学生死活搞不懂对数函数,与其拍桌子吼“这么简单都不会?”,不如深呼吸:“来,咱们换个姿势再看它——把log想象成个管道工,专门疏通指数和底数的关系…”
关键点:
难题面前保持兴奋:“哇!这道题居然有五种解法!谁想来挑战第三种?”(用惊叹号语气带节奏)
失误时自嘲:“哎呀,这步算错了,果然人脑比不上计算器啊~”(学生反而觉得老师真实)
五、个性化教学:“一刀切”行得通吗?
(故事代入)班里有个女生一上数学课就缩墙角,后来老师发现她爱画画,就说:“你把函数图像当素描线条试试?”结果人家用美术本画了一整本函数图…所以啊,识别学生特点比硬塞公式更重要:
对视觉型学生:多用彩色粉笔画思维导图
对听觉型学生:把公式编成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对焦虑型学生:“先搞定前两小问,第三问就当买泡面送的香肠,有赚不亏!”(降低压力)
最后说点真心话(个人观点)
当数学老师最怕啥?不是学生学不会,而是他们觉得“数学=恐怖片”,见过太多老师把课堂变成解题流水线,却忘了教态的本质是传递热情,哪怕学生毕业多年忘了公式,只要记得老师讲数列时手舞足蹈的样子,或者解不出题时那句“怕啥?咱们死磕到底!”,这数学课就算没白上。
所以啊,别光盯着分数看,让学生觉得“数学有点意思”的老师,才是真牛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