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数学课是不是都一个样?老师讲题、布置作业、考试循环播放?今天咱们就来扒拉扒拉高中数学课堂的真面目,其实数学课类型多着呢,就像吃火锅有清汤麻辣番茄锅底,不同课型应对不同学习场景,刚入行的老师或者学生党可得看仔细了,这玩意儿直接影响你学数学的体验信不信?
第一个问题:啥是新授课?
说白了就是老师带咱们认识新知识的主战场,这时候老师就像导游,带着游客(学生)在数学景点里逛,比如第一次学"函数"这玩意儿,老师可能会先问:"你们坐过摩天轮没?"(这时候你肯定满脸问号:这和数学有毛关系?)接着就会用摩天轮高度随时间变化的例子,把抽象的函数概念具象化。
三个关键操作要记牢:
1、用生活案例引路(比如存钱利息算复利)
2、板书推导核心公式(必须手写!PPT唰唰过根本记不住)
3、当堂做基础练习(趁热打铁才能记得牢)
个人觉得现在很多老师把新授课上成了"PPT朗读课",这绝对是大忌!新知识就得像揉面团一样慢慢揉开,特别是对空间想象能力要求高的立体几何,光看动画演示真的不够看。
接着聊聊习题课
这个估计是大家最熟悉的模式了吧?但别小看它!好的习题课就像游戏里的装备升级,能把你的解题能力从青铜带到王者,常见套路是老师先扔出典型例题,然后带着学生一步步拆解。
举个真实案例:当年我们班导数题老出错,老师专门用两节课时间,把导数应用分成"求单调性"、"求极值"、"实际应用题"三个关卡,每个关卡配5道变形题,结果月考这类题正确率直接从40%飙到75%!
高效习题课必备要素:
- 题目难度要循序渐进(别一上来就地狱模式)
- 留足思考时间(老师别急着报答案)
- 重点标注易错点(比如求导时lnx的导数搞错)
复习课到底在复习啥?
每到期中期末,复习课就成了救命稻草,但很多同学有个误区,觉得复习课就是划重点+刷题,其实真正有效的复习课应该像拼图游戏,把零散知识点串联成知识网络。
比如说学完三角函数这一章,老师可能会用思维导图把"诱导公式-图像性质-解三角形-实际应用"这几个板块串起来,这时候要是发现哪个环节卡壳,赶紧查漏补缺才是正经事。
个人推荐复习方法:
1、自己先画知识框架图(别直接抄现成的)
2、重点攻克薄弱环节(别在已经会的题目上浪费时间)
3、组队互相出题测试(同学出的题往往比练习册更刁钻)
探究课是个啥新鲜玩意?
新课改之后冒出来的新物种,很多学校开始尝试,简单说就是老师抛出问题,学生自己设计方案找答案,比如我们那次研究"本市共享单车投放最优方案",从数据收集到建立数学模型,整整折腾了两周,最后还写了研究报告。
这种课有三个爽点:
- 能体验完整的数学建模过程
-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毕竟一个人真搞不定)
- 发现数学真的能解决实际问题
不过据我观察,很多老师不敢放开手让学生自己搞,总担心完不成教学进度,其实适当安排探究课,反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你们觉得呢?
讲评课到底重不重要?
考试后的试卷分析课就是典型讲评课,这里必须吐槽下:有些老师就是把正确答案念一遍,这种讲评课纯属浪费时间!优质的讲评课应该像老中医把脉,既要找到错误病灶,还得开出处方。
记得有次月考,全班在立体几何建系问题上集体翻车,老师没直接讲题,而是带我们重新推导坐标系建立原则,最后总结出"三看原则"(看对称性、看垂直关系、看已知条件),后来这类题的正确率直接翻倍。
有效讲评课的正确打开方式:
- 统计高频错误点(用数据说话)
- 深挖错误根源(是概念不清还是计算失误?)
- 提供补救练习(针对薄弱环节精准打击)
活动课就是玩游戏?
别被名字骗了!数学活动课可能是最烧脑的,比如我们搞过的"24点擂台赛",看起来是扑克游戏,实际上疯狂训练四则运算能力;还有"数学谜题解密"活动,把数独、逻辑推理题设计成闯关模式。
这类课最大的优势是能打破"数学=做题"的刻板印象,不过要控制好难度,太简单了像过家家,太难了又容易劝退,建议从生活化的情境切入,比如用超市促销算折扣来练函数应用。
线上课真的有效果吗?
疫情之后这个模式彻底火了,但根据我的观察,数学线上课效果两极分化严重,自觉的同学能利用回放功能反复学习,但自制力差的很容易走神,有个狠招:看网课时准备个草稿本,老师讲例题时按下暂停键,自己先做一遍再看解析,效率直接翻倍。
最后说点个人看法:没有最好的课型,只有最合适的组合,就像做菜要讲究荤素搭配,数学教学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混合使用不同课型,刚接触教学的新手老师千万别死磕某一种模式,多尝试不同组合,慢慢就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班级的配方了,对了,下次上课前不妨问问学生:"今天咱们换个新玩法怎么样?"说不定会有意外惊喜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