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初中数学这个老大难问题,每次看到学生拿着数学课本抓耳挠腮的样子,我就想起当年自己对着几何题发愣的熊样(别笑,谁还没个黑历史),不过话说回来,数学这事儿真没想象中那么可怕,关键得找对路子,咱先问个实在的:为什么有人觉得数学跟天书似的?是不是方法压根儿没找对?
第一个关键点:数学到底有没有用?
好多娃儿总抱怨"学这个以后买菜又用不上",这话听着耳熟不?其实数学最值钱的地方根本不是公式本身,比如学方程那会儿,我教学生用"设未知数"的方法解决零花钱分配问题——小明每个月存30块想买球鞋,现在存了三个月突然要交班费,这不得算算怎么调整计划?数学本质上是解决问题的思维工具,就像给大脑装了个瑞士军刀,遇到啥情况都能掏出合适的工具对付。
第二个痛点:基础差怎么办?
上周有个家长急吼吼地找我:"老师啊,我家娃小学计算都不过关,现在初二完全跟不上了!"这情况太常见了,解决起来其实跟盖房子似的:
1、先检查地基:每天10分钟专门练20以内加减法,别看简单,正确率和速度都得抓
2、重点补窟窿:发现孩子老在分数计算栽跟头?那就把四年级课本翻出来重新过一遍
3、新旧知识挂钩:学函数前先复习方程,就像炒菜前得先洗好菜切好肉
有研究数据表明,基础薄弱的学生只要坚持每天针对性补漏30分钟,三个月后成绩普遍能提高20分左右,这事急不得,得学老牛耕地——慢慢来。
第三个绝招:刷题的正确姿势
说到做题,你们是不是也见过这样的场景?学生吭哧吭哧刷完三本练习册,结果考试照样抓瞎,问题出在哪?
别当复印机:做完题要对着答案琢磨解题思路,就像看菜谱不能光记步骤,得明白为啥要这么搭配
建立错题银行:把错题分门别类贴标签,quot;粗心类"、"概念不清类",攒够五个同类错题就得拉响警报
举一反三训练:比方说今天学了解直角三角形,试着用同样方法算自家房子的层高
我班上有个学生特别逗,他把错题本做成"通关秘籍",每解决一类问题就给自己画个小红旗,现在人家数学稳定在班级前五。
第四个秘诀:时间管理玄学
总有家长纳闷:"孩子天天学到半夜,咋成绩就是上不去?"这里头八成是时间掰扯不清楚,给你们说个真实案例:
去年带的学生小王,原来每天花2小时闷头写作业,后来调整成:
课前5分钟预热:快速翻今天要学的内容,重点看例题的解题框架
课后黄金20分钟:趁热打铁整理课堂笔记,用不同颜色笔标出关键步骤
周末清库存:把本周的疑惑点列成清单,周日下午集中攻克
结果你猜怎么着?三个月总分提高了50多分,现在这小子居然开始给同桌讲题了。
第五个隐藏关卡:心理建设
说真的,数学学不好多半是心里先怂了,就像打游戏看见大BOSS手抖,这还咋输出?这里教你们几招:
1、把"我不会"改成"暂时没找到方法"——这话不是我编的,心理学上叫成长型思维
2、每天记录小成就:哪怕就解出一道基础题也值得记下来,攒够七个换杯奶茶
3、组团打怪更带劲:找三五个小伙伴组学习小组,互相出题互相讲,效果比单刷强得多
记得上学期有个女生,期中考试还不及格,后来每天在数学本上写句鼓励自己的话,期末居然考了82分,所以说心态这玩意儿,看着虚,实则能顶半边天。
说到最后,想跟各位掏心窝子说几句,数学这东西吧,就跟学骑自行车似的,开始可能歪歪扭扭老摔跤,但一旦找到平衡感,后面就顺溜了,关键得记住三点:别怕丢脸,多问为什么;别贪多,吃透每个知识点;别跟别人比,只管超越昨天的自己,当年我数学也考过38分,现在不照样当老师教学生?所以啊,只要路子对头,铁杵都能磨成针,何况咱们的聪明脑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