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嘞,咱们今天来聊聊一个特别实在的话题——老师要怎么帮初中生把数学给补上去,你可能会想,数学这东西,公式一堆堆,题目一道道,学生看到就头大,老师到底该咋整啊?别急,咱们慢慢拆解,把这事儿给说明白。
得搞清楚学生为啥卡壳了。
哎,你发现没?有的学生一上课就眼神放空,作业本上全是红叉叉,这时候老师要是直接甩一句“你多做题就会了”,那可真是火上浇油,其实啊,学生学不会数学,八成是基础出了问题,比如小学的分数运算没搞懂,到了初中学方程就跟听天书似的。
举个真实例子吧,我之前带过一个学生,死活解不开一元一次方程,后来一聊才发现,他连“等式两边同时加减同一个数,等式不变”这种基本概念都没整明白,你说这能怪他吗?所以啊,老师得先当个“侦探”,摸清学生的知识漏洞到底在哪儿,怎么摸?简单!拿张白纸,让学生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一步步口述解题思路,保准能揪出问题。
第二,把抽象概念“翻译”成人话。
数学课本里动不动就是“函数”“变量”“坐标系”,学生一听就懵,这时候老师要是照本宣科,那场面简直像在说外星语。得把术语掰开了揉碎了说。
比如教“负数”的时候,我就跟学生说:“你想象钱包里欠了5块钱,这就是-5,要是再欠3块,总共欠多少?”学生立马反应过来:“-8啊!”再比如讲“平方根”,直接举个栗子:“16的平方根就是找哪个数跟自己相乘等于16,4×4=16,-4×-4也=16,所以答案有俩!”这么一说,是不是比课本上的定义好懂多了?
第三,让做题像打游戏一样上瘾。
别误会,我不是说要让学生24小时刷题,关键是设计有成就感的进阶路径,比如先从10道题里做对3道就能盖章,慢慢提升到做对7道解锁“数学小能手”称号,再比如用现实场景出题:“奶茶第二杯半价,买三杯怎么付钱最划算?”——这可比干巴巴的“商品打折应用题”有意思多了吧?
有个学生特别讨厌几何,后来我让他用纸板剪三角形,自己量角度算面积,结果人家一下午做了五六个模型,还主动问我:“老师,梯形能不能也这么玩?”你看,动手实操比死记硬背管用一百倍。
第四,错题本是神器,但别让它变罚抄工具。
见过老师让学生把错题抄十遍的吧?抄到最后学生连题目都不想再看一眼。错题本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错题医院”,让学生给每道错题“看病”:
1、症状是啥?(计算错误?概念混淆?)
2、开药方怎么治?(背熟乘法口诀?重画辅助线?)
3、复查康复没?(隔一周再做同类题)
这么一来,错题本就成了私人订制的复习指南,我班上有个姑娘,三个月把错题本从50页缩减到5页,期末考直接逆袭到班级前五。
第五,小心别掉进“速成班”的坑。
现在市面上好多“三天搞定函数”“五招破解几何”,看着特诱人,但咱得清醒点,数学就像盖楼,地基没打牢就急着装修,迟早要塌,曾经有个家长给孩子报了个“中考冲刺班”,结果孩子连分数加减都算不利索,硬啃二次函数,最后看到数学书就手抖,所以啊,老师得扛住压力,该补初一知识就补初一,哪怕离中考只剩三个月。慢即是快,稳扎稳打才是王道。
最后说点掏心窝子的话。
我觉得吧,补数学这事儿光靠老师使劲儿没用,得像打乒乓球一样有来有回,有的老师恨不得把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结果学生连嚼的力气都不想花。关键要让学生自己觉得“我能行”,比如每次解出难题就带着全班鼓掌,或者把进步曲线画成折线图贴在墙上,有个男生原先考30分,后来每次涨5分就给自己奖励一包辣条,半年后居然考到了80分。
所以说,数学补课不是填鸭,而是点火,老师得先找到学生心里那根没熄灭的小火柴,轻轻一吹——嘿,你猜怎么着?保不准就能烧出个燎原之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