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你最近是不是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老师布置了数学课外书的读后感,结果你盯着本子发了一下午呆,愣是不知道从哪儿下笔?别慌,这事儿我太有发言权了!去年我家小表弟就栽在这上头,现在他可是被老师当范文贴墙上了,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保准你听完就能上手。
第一个要搞明白的:读后感到底是个啥?
别被名字吓到,说白了就是看完书之后你的"使用体验",就像你妈让你试穿新衣服,你得说说这衣服哪儿合身哪儿扎肉对不对?数学课外书也一样,你得告诉别人这本书哪里有意思,哪里让你挠头,有没有帮你解决实际问题的妙招。
那怎么选角度才不会像流水账呢?
举个栗子,你看《马小跳玩数学》的时候,发现里面用分披萨讲分数特别有意思,这时候就可以抓住"生活化教学"这个点深挖,再比如《数学帮帮忙》里教你怎么算零花钱,这不就是活生生的理财启蒙吗?重点就是抓住一个让你心跳加速的点使劲琢磨,别想着一锅端。
第二步:结构怎么安排才不会乱?
新手最容易犯的错就是开头写"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中间大段抄目录,结尾喊口号,咱们换个玩法试试:
1、开头设悬念:"你们知道超市打折标签背后藏着多少数学陷阱吗?上周我就是靠着这本书躲过了买一送一的坑!"
2、中间分三层:
- 书本最惊艳你的知识点(比如立体图形展开图)
- 这个知识怎么解决实际问题(包装盒设计)
- 你联想到的生活经历(上次网购收到压扁的快递盒)
3、结尾留钩子:"现在我看见路边的广告牌都会下意识算面积,这算不算走火入魔?"
第三个关键:怎么把数学和生活挂上钩?
这就是老师最想看到的!好玩的数学》里讲概率,你就可以写春节全家打麻将时算胡牌概率的糗事,再比如《数学真美妙》提到黄金分割,完全能扯到自拍时怎么找角度显脸小。记住要像侦探一样,把书里的知识和你周围的世界联系起来。
我有个学生特别逗,他写《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愣是把祖冲之计算圆周率和自己算披萨尺寸写串了,结果老师批语说"看完你的文章,我们班订外卖都知道要点9寸不要6寸了"——这就是活学活用!
第四个雷区:专业术语堆成山怎么办?
咱们又不是写论文!把"拓扑学"说成"橡皮泥几何",把"概率分布"说成"抽卡玄学",这不立马接地气了?上周我邻居家孩子写《奇妙的数王国》,把质数比喻成"数学界的单身贵族",老师当场笑喷还给加了创意分。
划重点:
- 每出现一个专业词,后面必须跟大白话解释
- 多用"就像..."、"好比说..."这类比喻
- 适当自黑:"刚开始看函数图像时,我还以为是心电图呢"
最后说说怎么收尾才不尴尬
千万别写"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试试这些招:
1、抛出新问题:"看完这本书我突然好奇,要是没有数学,快递小哥该怎么规划送货路线?"
2、立flag:"从今天起,我要用书里的方法重新规划零花钱,半年后要是没攒下钱...就当我没说"
3、神转折:"现在我终于明白,数学不好真的会破财——上周没算清满减,多花了二十块奶茶钱!"
说到这儿你可能要问:"要是书里全是公式看不懂咋办?"
好问题!我教你这三板斧:
1、重点突击法:挑5个让你眼前一亮的案例深挖
2、场景迁移法:把书里的解题思路套到日常问题上
3、错题利用法:专门写自己哪里没看懂,反而显得真实
比如我表弟当初写《数学万花筒》读后感,开头就老实交代:"前三章看得我怀疑人生,直到第四章讲赌场概率才突然开窍",结果老师夸他"真实不做作"。
写完这些你肯定发现了,读后感根本不是要你当数学专家,而是要展示思考的过程,就像吃火锅不能光报菜名,得说说哪道菜让你惊艳,哪道菜辣得你找不着北,下次再遇到数学读后感,记住这个口诀:抓亮点、讲故事、说人话、接地气。
对了,上次用这方法的学生,不仅得了A+,还被数学老师拉去给全班做分享,现在你摸着良心说,数学读后感还难吗?难就对了!说明你正在突破舒适区呢,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第一稿写成流水账也别慌,咱又不是莫言,对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