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先抛个问题)哎,你说现在的小学数学题到底该咋出啊?有些题目孩子看一眼就摇头,有的反而能让他们追着问"还有吗还有吗",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事儿,手把手教你设计出让孩子不抗拒、老师看了点头的数学题!
**一、核心问题:啥叫"好题目"?
(敲黑板)别急着动手编题,先得搞明白"好"的标准是啥,你想想看,数学题又不是脑筋急转弯,总不能光让孩子觉得好玩吧?这里直接甩干货——好的数学题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能练到知识点(比如两位数加减、图形对称)
2、难度刚刚好(跳一跳够得着那种)
3、和生活挂钩(别整那些虚无缥缈的应用场景)
举个栗子,同样是教"长度单位",你出题说"小明身高1.3( )"就不如"选合适的单位:教室门高2( ),铅笔长18( )",为啥?因为第二个题目直接暴露了孩子会不会混淆米/分米/厘米啊!
**二、设计原则三板斧
(掏出小本本记重点啦)接下来要说的这三个原则,是我跟着二十年教龄的老教师偷师来的,亲测好用:
▌ 把抽象变具体
别说"计算下列算式",试试换成"帮超市理货员算账"。"薯片3包9元,巧克力5块20元,买2包薯片+3块巧克力要多少钱?"立马就有画面感了对吧?
▌ 像搭积木一样分层
新手最常犯的错就是"要么太简单要么太难",记住这个公式:基础题(直接套公式)+变式题(换个马甲)+挑战题(组合技能),比如说教乘法时:
1、直接计算 6×7=?
2、画图表示 4排椅子,每排8张,总共有几张?
3、小明存钱,每天存前一天的两倍,第一天5毛,第五天有多少?
▌ 给点小惊喜
偶尔在题目里埋彩蛋,比如做完十道题,最后一题写:"把前面所有答案相加,如果是单数就给自己画颗星星⭐️",孩子做题就跟寻宝似的,多带劲!
**三、避坑指南(血泪教训版)
(扶额)见过太多老师栽在这些坑里了,咱们可得绕道走:
× 语言表述绕口令
举个反面教材:"某数与其倒数的和的三倍等于这个数的平方减五",这别说孩子了,家长看了都得懵,直接说"3×(x+1/x)=x²-5"不香吗?
× 超纲知识埋伏笔
比如在三年级题里出现"利润率",孩子连百分数都没学过,这不是欺负人嘛!
× 奇葩标准答案
有次见个题:"时钟3点敲3下用6秒,9点敲几下?"答案非要说是13下(3下间隔2次所以每次3秒,9下间隔8次所以24秒),这逻辑成年人都不一定转得过弯,放过孩子吧!
**四、现学现用实操案例
(上硬菜时间)直接拿个二年级下册的"时分秒"单元开刀,看看怎么设计题目更带感:
原始题:
1小时=( )分钟
改良版:
【运动会现场】
① 跳远比赛从9:15开始,10:00结束,持续了___分钟
② 小美跑完400米用了1分30秒,合___秒
③(挑战题)如果颁奖仪式要留出20分钟布置场地,最晚几点结束比赛?
(看到没?把知识点装进生活场景,还悄悄训练了时间规划能力,这波操作我给满分💯)
**五、个人私藏小妙招
最后分享点压箱底的绝活,这都是我蹲教室后窗观察学生反应总结出来的:
✨ 让错题变宝库
专门设计"找茬题":"小明的作业本上写着25+38=513,你觉得哪里不对劲?",孩子们可爱当小侦探了,还能强化检查习惯。
✨ 给题目加剧情
连续几道题串成小故事:"佩奇要开生日会,先买气球(加减法),再分蛋糕(除法),最后统计礼物(统计图)..." 跟追连续剧似的,做完全套都不带累的。
✨ 活用道具不费妈
出题时cue常见物品:"用爸妈的手机计算器验证你的答案"、"拿牙签摆出3个三角形",既增加参与感,又省教具钱。
(突然想到个事儿)对了,千万别觉得设计题目就得正襟危坐!有次我把全班学生的名字编进应用题,结果那节课的做题速度直接翻倍,孩子们边找自己名字边傻乐,那场面简直了~
说到底啊,出题就像做菜,食材(知识点)就那些,关键看你怎么调味,多站在孩子角度想想,他们做数学题时的心理活动其实是:"这关我能过吗?过了有啥好玩的?" 抓住这个底层逻辑,保准你出的题目个个都是王炸!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