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部分)
哎,你说初中数学难吗?刚上初一的小白可能心里直打鼓:什么有理数啊、方程啊、几何图形啊,听起来就头大对吧?其实啊,数学这玩意儿就像搭积木,基础稳了后面才能越搭越高,今天咱不整虚的,直接上干货,手把手教你咋搞定初一的数学,放心,不扯理论,就聊怎么上手!
问题一:课本上的概念太抽象,咋记啊?
先搞明白一件事:数学概念不是用来背的!比如学“绝对值”的时候,别光盯着定义看,举个栗子啊:你家到学校3公里,学校到奶茶店也是3公里,不管往东走还是往西走,绝对值都是3——说白了就是只看距离不看方向。
- 用便利贴把概念贴在课桌上,每天瞄两眼
- 找现实中的例子对应(比如温度计学负数)
- 画漫画式笔记:给“相反数”画俩背对背的小人
我初中那会儿死活搞不懂“等式两边同时加减”,后来老师让我想象跷跷板:左边加个苹果,右边也得加个苹果才能平衡,你看,把抽象变具体,瞬间就通了。
问题二:做题总卡壳,是不是智商不够?
打住!80%的卡壳原因根本不是智商,而是没找到题眼,比如这道题:“已知2x+5=13,求x的值”,新手容易直接算数,老手会先问自己:
1、这题要我找啥?(找未知数x)
2、怎么把x单独留出来?(先减5再除以2)
3、检查时把答案代回去验算(2×4+5=13√)
试试这个三步法:
① 用荧光笔划出问题关键词
② 在草稿纸上列出已知条件和目标
③ 像侦探破案一样找线索之间的联系
上次教邻居家小孩,他用这方法把方程题正确率从50%提到80%,真不是吹的!
问题三:错题本到底要不要做?怎么做?
跟你说个真实数据:坚持整理错题的学生,期中考试平均分比不整理的高22分!但千万别做成“罚抄本”,我自己的秘籍是:
三色笔记录法:
黑笔写原题
红笔标出错因(计算错误/概念混淆/没看懂题)
蓝笔写正确解法
- 每周挑3道“经典错题”给家长讲一遍
- 月考前三日专攻错题本里的红色标记
比如上次遇到“-3²等于9还是-9”,在错题本上用红笔大字写:“指数只管紧挨着的数字!-3²=-9,( -3 )²=9”,后来再也没错过这类题。
问题四:几何题完全没空间感怎么办?
别慌!我刚学几何时连平行线都画不直,后来老师教了个绝招:动手比划法。
要证明三角形全等?直接这么干:
1、剪三根吸管当边,拼成三角形
2、用手机拍下不同角度的照片
3、观察不管怎么旋转平移,只要边角对应相等就全等
再比如学三视图时,拿个橡皮擦放在桌上,绕圈走观察正面/侧面/顶面的变化。把纸上的图变成立体的玩意,立马就有感觉了。
问题五:考试总来不及做完,咋办?
这事儿我太有发言权了!初二有次月考,最后三道大题全空白...后来琢磨出时间分配黄金法则:
- 前15分钟:快速解决选择题(每题不超过2分钟)
- 中间30分钟:主攻填空和计算题(确保步骤分)
- 最后15分钟:冲击大题(哪怕只写第一小问)
重点来了!平时练习要掐表:
√ 计算题限时3分钟
√ 几何证明限时5分钟
√ 每天练1道“限时挑战题”
上次模拟考,同桌用这个方法多拿了12分,就是因为把会做的题都拿到分了。
(结尾部分)
说到底啊,学数学就像玩闯关游戏,你可能在“一元一次方程”这关卡住,可能在“相交线与平行线”迷路,但记住两件事:错了就重来,不懂就多问,我们班当年那个数学课代表,初一第一次月考才68分,后来硬是靠每天20分钟专项练习冲到年级前十。
对了,要是你今天看完文章还是有点懵,试试这个动作:把课本目录拍下来设成手机壁纸,每天看一遍章节名字,保准一个月后觉得这些词儿都变亲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