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分与合”是一个基础但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关系到学生对数字的基本理解,还为后续的加减法等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有效地导入这一概念,使学生能够直观、生动地理解并掌握,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环节,以下是一种可能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情境导入、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分与合”的概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物体的分与合活动,探索并掌握数的分与合,加深对数字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分与合的联系有初步体会,形成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数的组成,初步建立数感,理解数的组成与数之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分与合的思想,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包含分与合的动画演示)、实物图片(如水果、小动物等)。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若干个小物件(如纽扣、小棒、圆片等),用于动手操作。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情境引入:以“分苹果”为例,创设情境,教师展示一盘苹果,提问:“如果我们要把这盘苹果平均分给两位小朋友,可以怎么分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分与合”的概念。
2、互动游戏:设计一个简单的拍手游戏,教师和学生一起拍手,先合后分(如先双手合拍,再分开左右手各拍一下),让学生在动作中感受“分与合”。
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
- 每位学生拿出4个学具(如纽扣或小棒),尝试将它们分成两堆,看看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
-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法,教师巡视指导。
- 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分法,并用课件同步演示,确保每种分法都被清晰记录。
2、观察比较:
-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分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特别是当两边数量相同时(如2和2),强调这是一种特殊的分法。
- 通过比较,帮助学生理解“有序拆分”的重要性,即按顺序考虑每一种可能性,避免重复或遗漏。
3、总结规律: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4的组成规律,即4可以分成1和3、2和2、3和1。
- 强调无论怎么分,总数都是4,这就是“合”的概念;而分成的每一部分就是“分”的结果。
巩固练习
1、猜一猜游戏:教师手里拿几块糖(或其他小物件),先露出一部分让学生猜总数,然后验证答案,这个游戏既有趣又能巩固学生对数的组成的理解。
2、实际应用:提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如“如果有5个苹果,你想把它们放在两个盘子里,可以怎样放?”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分与合”的重要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关于“分与合”的例子。
布置作业
1、实践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用实物(如豆子、纽扣等)继续练习数的分与合,并尝试记录自己的发现。
2、思考题:给出一个稍大的数(如6或7),让学生思考并写出它的所有组成方式。
五、注意事项
-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肯定他们的进步和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