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先抛个问题,吸引注意力)
哎,你说为啥好多孩子一看到数学应用题就犯怵?明明会算加减乘除,一遇到"小明追小狗"、"游泳池放水"这类题目就两眼发直,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到底该怎么破这个局。
第一步:先学会当侦探
应用题最大的陷阱就是"文字游戏",我教学生最爱说:"别急着拿笔,先当半小时柯南!"举个例子,"某商品降价20%后售价80元",这时候就该掏出红笔划重点——"降价后",去年有个学生直接把80元当原价算,结果整道题全错,你说冤不冤?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那要怎么找线索?三个锦囊送你:
1、圈出所有数字(包括隐藏的,quot;半价"=50%)
2、标出动作词(增加、减少、合并这些)
3、用不同颜色区分已知条件和未知数
(举个真实案例)上周给初一班上课,有道题说"火车通过桥梁要57秒",结果三分之二学生没注意到"火车长度要算进总路程",你看,这就是侦探工作没做好。
第二步:把中文翻译成数学
说白了就是建立等式,但新手常卡在"不知道该用啥符号",记住这个万能公式:
谁的什么问题 = 用什么方法
- 分东西、比大小 → 加减法
- 速度、价格 → 乘除法
- 比例、百分数 → 等式两边摆平
quot;小美比小明多3个苹果,两人共有11个",这时候就该:
设小明有x个 → 小美就是x+3 → x + (x+3) = 11
(突然停顿)对了,这里有个坑!去年月考,全年级有40%的人忘记写括号,直接把x+x+3=11,结果x算成4,其实正确答案应该是4和7,你说亏不亏?
第三步:画图比空想管用
我办公室常备一沓A4纸,为啥?因为画示意图能解决80%的理解问题,特别是这种题:"甲乙相向而行,甲速度5m/s,乙速度3m/s,相距240米..." 不画线段图的话,很多孩子根本想象不出相遇点的位置。
(突然拍大腿)对了!上个月有个学生用表情包解题你信吗?他把追及问题画成🐢和🐰赛跑,还标上时间轴,结果全班都看懂了,所以啊,别拘泥形式,流程图、树状图、甚至火柴人都行,能动笔就别干瞪眼。
第四步:检查不是走过场
做完题别急着欢呼,教你三招验尸...啊不,验题大法:
1、答案放回原题合不合理?(算出小明身高3米?肯定哪里错了)
2、单位统一了吗?(把小时和分钟混着用是大忌)
3、逆向计算试试(比如用结果反推已知条件)
(举个反例)上学期期末考,有道题问"会议室能坐多少人",正确答案应该是30,结果有学生算出300,居然没发现一个教室坐300人有多离谱,所以啊,检查时候要启动常识模式!
第五步:套路要练成本能
应用题其实就那几类,整理了个万能分类表:
类型 | 标志词 | 必背公式 | |
行程问题 | 相遇、追及、速度 | 路程=速度×时间 | |
工程问题 | 工作效率、合作天数 | 1/时间=效率相加 | |
利润问题 | 成本、售价、利润率 | 利润=售价-成本 | |
浓度问题 | 溶质、溶液、浓度 | 浓度=溶质/溶液×100% |
(突然压低声音)跟你说个内部数据,把这张表吃透的学生,应用题得分平均能涨20分,不过死记硬背可不行,得理解每个公式背后的故事,比如说利润率为什么要用成本做分母而不是售价?
最后唠点心里话
教了十年数学,发现学生最缺的不是解题技巧,而是信心,有次给后进生补课,我让他把应用题当剧本杀玩——每个数字都是线索,每个问题都是谜题,结果这小子期末考居然进步了三十多分,所以啊,别把数学当敌人,当成解密游戏就好玩多了。
对了,要是刚开始实在摸不着门道,试试"说人话"大法,把题目用微信聊天的方式复述一遍,"姐妹!我跟你说哦,今天奶茶店买一送一,我本来有50块..." 这样接地气的转换,保准比干巴巴的题目好理解十倍。
(突然想起什么)等等!差点忘了最重要的事——允许自己犯错,我办公桌最底下那个抽屉,装满学生们的错题本,有个女生坚持每天记录错题,三个月后应用题正确率从40%飙到85%,所以啊,成长不是直线上升的,跌跌撞撞才是学习的常态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