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部分)
哎,最近总听到家长吐槽:“小学数学题明明不难,怎么给孩子讲的时候他总是一脸懵?” 或者老师抱怨:“复习课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转头就忘!” 这问题到底出在哪儿?说白了,讲题和复习不是光靠重复就能解决的,得用对方法,今天咱们就唠唠,怎么把小学数学讲得让孩子一听就懂,复习起来还不费劲。
问题一:为什么孩子听不懂你的讲解?
你是不是遇到过这种情况:一道题讲了三遍,孩子还是摇头说“不会”?先别急着上火,可能是你踩了这两个坑:
1、术语太多,孩子根本反应不过来,比如你说“先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再算面积”,但对刚接触的孩子来说,“周长”“面积”可能只是两个陌生词汇,连概念都没搞清。
2、步骤跳太快,中间逻辑断档了,比如直接告诉孩子“这里用乘法分配律”,但没解释“为什么这时候要用分配律”。
解决方法很简单:用生活例子打比方,比如说啊,你给孩子讲一道应用题:“小明买了3个5元的本子,一共多少钱?”别急着列算式,先问他:“如果你去小卖部买本子,老板说5块一个,你买3个,是不是得给5+5+5?那这样写起来麻烦不?这时候有个聪明人发明了乘法,3×5直接搞定!”把抽象概念和实际动作挂钩,孩子才能理解“算式到底在算什么”。
问题二:复习就是刷题?大错特错!
很多人觉得复习=做题海,结果孩子越做越抗拒,其实复习的核心是“查漏补缺”,而不是“重复劳动”,这里分享一个亲测有效的三步法:
1、先摸底:拿一张白纸,让孩子不翻书默写这个单元的核心公式或方法(比如两位数乘法的竖式步骤),写不出来?这就是漏洞!
2、再针对性练错题:别从头刷到尾,集中练那些默写时卡壳的部分。
3、最后模拟实战:挑几道综合题,限时完成,培养考试节奏。
举个真实案例:邻居家娃学“时间计算”总出错,我让他先画个钟表,标出几点几分,再用手比划时针分针怎么走,结果两小时就搞定了之前一周没弄懂的题目。动手操作比干瞪眼有用多了!
问题三:怎么让孩子主动思考,而不是等你喂答案?
咱们的目标是培养“会解题”的脑子,而不是“只会套公式”的机器,试试这几个提问技巧:
“你觉得题目中哪个信息最重要?”(训练抓关键信息)
“如果我把这个数字改大一点,答案会怎么变?”(理解数量关系)
“你能不能用画图的方法解释这个算式?”(培养数形结合思维)
比如一道经典题:“一桶油连桶重10千克,用了一半后连桶重6千克,桶多重?” 很多孩子直接列式10-6=4,然后4×2=8,最后10-8=2,但如果你问:“为啥要先算用掉的油?如果桶的重量不变,剩下的油和桶的关系是什么?”逼着孩子把逻辑链条说清楚,比答案正确更重要。
问题四:复习时总忘怎么办?科学记忆有妙招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学完新知识20分钟后,人就忘了40%!所以复习要“少量多次”,而不是考前突击,具体这么做:
当天晚上:花5分钟回顾课堂笔记,用荧光笔标出难点。
隔两天后:重做1-2道典型题,检查是否真正掌握。
一周后:用思维导图整理单元知识点,把零散内容串成网。
比如学完“分数加减法”,可以画个树状图,中间写“分数加减”,分支延伸“同分母怎么做”“异分母怎么通分”“结果要不要约分”,旁边配上例题。视觉化的信息更容易被大脑记住。
个人观点:别怕孩子犯错,错误是最好的老师
最后唠叨一句:很多家长一见孩子做错题就焦虑,其实犯错是大脑在调试思维模式,比如孩子计算25×4=90,别急着骂“这么简单都能错”,而是问:“你是怎么算的?咱们一起看看哪里跑偏了。” 可能是他把25×4拆成了20×4+5×4,但算成了80+10,这时候你就能发现,他根本没理解分配律的本质。
数学不是比谁算得快,而是比谁想得明白。把“讲题”变成“聊题”,让孩子敢问、敢错、敢探索,这才是小学数学最该练的“基本功”。
发表评论